說這是一本等待了十多年的書,應該是不會誇張的。早在英文版發行沒多久,龍霖、馬秋鳳、淇冰等伙伴就翻譯了部份篇章,刊登在荒野的內部刊物《荒野快報》上。我看了之後大為驚艷,因為這些文章不只解答了我許多的困惑,更提供了荒野擬定發展策略的理論架構。當初我就再三催促希望集眾人之力把全書翻譯出來,但是這些伙伴實在太慎重了,也居然忍受得了這十多年來我不時的提醒與施壓,總算在地球日四十周年的今天得以問世。
這些年來,總是覺得環境運動最大的困境其實是在「環境保護」成為普世價值之後。在以前,關心環境的伙伴不管是為哪一個議題或哪些理念在努力時,總是透過各種數據資料,用各種方式來說服不同意見的人,期望這些人被我們說服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環境就會有所改善。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同意環境保護很重要,可是當你要說的一切他們也都同意時,我們還能夠再「說」些什麼嗎?當我們不需要「說服」(也無從說服起,因為他們全部同意你)任何人時,環境還是在快速惡化中,這就是我所說的環境運動的困境。
十五年前荒野成立時,我們就是想解決「認知」到「行動」之間的落差,當初也希望藉助心理學的研究,來為這個差距尋找答案。
同時,這些年重要的環境議題,甚至牽涉到我們這個文明能不能永續下去的關鍵,是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因為經濟全球化導致的自然資源快速耗損。這些挑戰跟早年環保團體所著力的保護某個森林,某條溪流或某個物種完全不同。過去我們對抗的是具體的單位,可以明確地施壓戰鬥。但是今天我們面對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價值觀。這也使得環保團體勢必改採全新的戰術與策略,在此之際,這本《生態心理學》就具有時代的意義與重要性了。
其實荒野在成立之初,我們就認定自己是一個「教育」團體,不管是環境議題、棲地保育或各種推廣活動,我們都以教育一個人,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為主要目標,所以我們想盡各種方法,就是要讓民眾有機會行動,繼而期盼吸引他們進入荒野(包括荒野大自然與荒野保護協會),在這個場域中進行「團體療癒」,這也是改變一個人行為最確切有效的方式。
因此,我們當初就有一個口號:「拯救荒野要從拯救荒心做起」。因為破壞環境的都是人,只有改變人心才是保護環境最根本的方式。記得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當時他擔任參議員)曾經說了一段話:「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的確是如此,人若是身心靈都健康了,環境就會健康。因此,若一味指責對方,把別人妖魔化,當我們沒有辦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沒有辦法深入瞭解對方的心理狀態,是很難讓別人真正地改變,這也就是心理學對環境運動可以提供的最大幫助。
書中也有幾篇文章提到,反對只用罪責與羞辱的方式帶動沈重的負面情緒,提醒激進派的環保同志們,應該要以訂出更高的目標,要「開啟我們的靈魂去愛這顆璀燦、生機蓬勃的星球」,並且認為環境運動除了恐懼和羞辱它想說服的大眾之外,應該還有別的方式可以用。
回顧世界環境運動的發展,早期比較強調以環境價值來看待問題,採取衡突對抗方式來突顯問題,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與支持。但是隨著環境保護變成普世價值,民眾逐漸認同與瞭解環境問題的嚴重之後,就必更積極參與解決實際的環保問題,同時也得兼顧人民的生活與發展需求,以建立有效行動的共識。綠色和平組織創辦人之一,曾任國際綠色和平組織負責人多年的派翠克.摩爾(Patrick Moore)博士曾經這麼表示:「當多數人已經認同你的主張之後,就不必再繼續拿著棍子往他們頭上猛敲,應該坐下來與對方協商討論,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
從小隨著父母親在參拜各個寺院廟宇時,就很納悶,怎麼一樣莊嚴的殿堂上,卻供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雕像,一種是令人心生歡喜的慈悲容顏,另一種卻又是令人驚懼的憤怒可怕凶神。
長大後,斷斷續續翻閱了一些經典,才知道,不管是菩薩低眉或是金剛怒目,這些看似截然相反的典範,卻都是佛菩薩對人間大慈悲的展現。這種一體兩面,陰陽萬物相生相長的體會,從小就烙印在我心底。
因此我認為若要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似乎怒目金剛與菩薩低眉這兩種方式有必要同時運用。有時候由不同團體扮演不同角色,有時候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方式,有時候對不同民眾或官員,採用不同應對溝通。其實我倒是覺得法門萬萬種,就像完整的生態系有不同的區位(niche),也許彼此互補,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吧!
這些年荒野以溫柔革命為策略,甚至形成組織文化。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是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自己改變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為親眼所見而改變。常會覺得,這種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很盼望每個荒野志工,甚至每個關心環境的民眾都能讀到這本書。因為唯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在漫漫的保育之路上,需要的正是這種永不止息的力量。
地球日40周年 環境守護新觀點
【前 言】「生態環保界」與「心理衛生界」首度攜手大聯盟,共同推動「生態心理季」系列活動。生態和心理有什麼關連?當蓋婭遇上賽琪,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
【發起單位】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臺灣心理治療學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四大發起單位,偕三十餘個連署單位一同邀您參加這場盛宴。
【時 間】
【地 點】NGO會館 (臺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8號)
【流程內容】
時間 |
內容 |
人員 | |
|
|
開場:聆聽大地之音 |
|
|
|
誰是心靈好野人? 「生態心理季」發起及連署單位介紹 |
四大發起單位曁三十餘連署單位及相關貴賓 |
|
8’ |
反思:大地之傷即心靈之傷 由88風災反思心靈與土地的共生關係 |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理事長呂淑貞 |
|
8’ |
當生態環保與心理衛生攜手合作 生態心理學的主張與生態心理季的發想 |
荒野保護協會 理事長林耀國 |
|
8’ |
自然生態的心靈療癒力量 心靈與自然的關係及自然輔助療癒模式 |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理事長王浩威 |
|
8’ |
共創生態心理健康大地 推動心理及環境教育共創安全快樂寶島 |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理事長王順美 |
|
8’ |
雙手復育土地,土地療癒心靈 請來賓與參與單位代表上台一同在地球的土地上種下象徵自然環境安定、心靈健全安定的種子,祈願生態蓬勃、心靈豐盛。 | |
|
|
生態心理季活動介紹 |
大會 |
|
|
Q&A會後採訪 |
各單位代表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