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這事件看法如何?什麼?你竟然不知道這則新聞?書白念了……」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也是我的知識堡壘被炸得體無完膚的年代。高中、大學不只課業多,通往巨人肩膀的路途只有愈來愈遠;而新聞太多,更是龐大無形的壓力,使我們近乎滅頂在紛紛擾擾、浩浩湯湯的口水泡沫中。
在一個講求「自我表達」的時代氛圍,當我們對一個議題「沒意見」,就是天大的不該,倘若根本不知道那個議題,那就「太恥辱」到不敢承認,只得趕緊抓取一兩個關鍵字,亂槍打鳥附和附和。
「你對這事件看法如何?什麼?你竟然不知道這則新聞?書白念了……」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也是我的知識堡壘被炸得體無完膚的年代。高中、大學不只課業多,通往巨人肩膀的路途只有愈來愈遠;而新聞太多,更是龐大無形的壓力,使我們近乎滅頂在紛紛擾擾、浩浩湯湯的口水泡沫中。
在一個講求「自我表達」的時代氛圍,當我們對一個議題「沒意見」,就是天大的不該,倘若根本不知道那個議題,那就「太恥辱」到不敢承認,只得趕緊抓取一兩個關鍵字,亂槍打鳥附和附和。
很多人以為我和妹妹是虛構人物,尤其是我們的小名A寶B寶、英文名Alfa Beta像極了耳熟能詳的小明與老王。而當知道我們「活生生」地存在時,不免滿腹疑問我們:「書中的對話是真實的嗎?你們真的是這樣互動的嗎?」。我常被朋友虧:「哎喔~你在文章裡怎麼感覺聰明又溫柔,更現實中差很多誒……」或是被以同情的眼光看待:「啊~你怎麼又被出賣了呢?」
我總會以「就像許多電影一樣,是Base on true story~」的說法來回答他們。或許裡面有些對話沒有發生過、或許我們沒有那麼嚴肅、或許或許…但是,書中討論的主題與場景,是真確存在過的。又也許是被「出賣」久了,從一開始的排斥反抗、無感接受到後來慢慢認同。說實話,這本書算是我被出賣最「心甘情願」的一次了!
當我的雙胞胎女兒AB寶上了中學之後就一直想寫這一本書,因為我相信我的困惑與疑慮也會是其他家長的擔心。
擔心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開始社會化,建立他們自己的價值觀,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父母往往只能照顧他們的食衣住行基本的生活所需,但是孩子透過網路看了哪些東西?交了什麼朋友?同儕在社群裡流轉的訊息是否偏激或極端?我們無從得知也無法掌握。
我相信每個當父親的人,看到余光中所寫的這一段話,應該會浮起會心的微笑:「對父親而言,世上再也沒有比稚齡的女兒更完美了,唯一的缺點就是會長大,即使你想用急凍術把她久藏,她男友也會騎摩托車來把她吻醒。」
的確,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從一隻手可以同時抱住她們倆,另一隻手拿奶瓶餵奶,到今天她們以長得比媽媽還高。在甜蜜的幸福感背後,卻時時刻刻都有美好時光即將消失的惆悵。
這幾十年來,我一直是個好奇也是個愛玩的人,在許多不務正業的事務上耗費了許多心力,興趣或關注的主題或許會隨著生命歷程而轉移,但是 始終沒有改變的是我對閱讀的熱情。
白天上班或在外奔波,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想到晚上回家有一些好看的書在枕頭邊等著,整天的情緒就會非常高昂,我覺得從閱讀中所獲得的快樂,真的是遠遠超過這世界可以追求的任何價值。
說人浪漫到底是讚美還是批評? 一個十五六歲的小男生小女生滿臉羨慕地說:「他實在好浪漫喔!」當然是讚美;但是一個歷經滄桑的中年男女說:「那個人未免也太浪漫了吧!」我想應該是批評的成分居多,因為對大人來說浪漫通常表示不切實際。
我常常想,在這個一切都太過於現實功利的時代哩,父母對孩子的確需要「不切實際」一點,也就是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多給孩子一點時間,也多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孩子依著他們獨特的步調成長,當父母可以按耐自己焦躁急切的心情,才比較有機會與孩子維持溫暖及親密的互動。
閱讀這本書就像欣賞一部名為「親子手牽手遊自然」的連續劇,和諧和樂的畫面、極有教育意義的對話、溫馨令人嚮往的親子互動…一切美好到令我忘了自己竟是女主角之一。不只一次被好友虧:「哎喔,A寶,你真聰明啊,你們父女的對話真的是這樣嗎!?」我總以:「恩~就像許多電影一樣,是Base on true story~」的說法回答。或許裡面的有些對話沒有發生過、或許我們沒有那麼嚴肅、或許或許…但是,書中討論的主題與場景,是真確存在過的。
也常有朋友語帶羨慕說:「好好喔,你爸爸常帶你們出去玩吧!」進入中學後,我們沒有很多機會大老遠跑去玩,但是,我們每週末會固定在家後面的步道散步。全家一起散步的時光,無疑會是將來我們最懷念的幸福時光。書中提及的畫面場景,幾乎都是在散步時發生的。其實不用特別到荒郊野外,在任何一塊綠意盎然的綠地、公園,也能發現自然的奧祕。
我想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用法律強制規定,每個教師與公務人員,包括總統,每年一定要上滿四個小時所謂「環境教育」的課程。對離開學校的大人都這麼要求了,孩子在學校課程與考試中,對於環境知識的學習當然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可是當「環境保護」已成為普世價值,「環境教育」也變成顯學的現代,人與自然的互動反而愈形疏離,這除了因為科技與都市生活型態的關係之外,當環境大自然變成我們研究與學習的對象之後,我們也就忘記了我們自己其實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我們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也無法脫離大自然。
去年十二月,與一群老朋友結伴到京都旅行,因為其中有四對剛好結婚25周年,所以我們戲稱為「百年好合之旅」。
老婆放心不下即將考學測的雙胞胎女兒,途中不時打電話回台灣詢問狀況。其中有一晚只見AB寶很興奮的告訴媽媽:「第三次全國聯合模擬考的國文作文題目,引用爸爸寫的一段文章,要我們詮釋作者的意思!」
多年來一直有個習慣,生活中不經意地從報章雜誌、書本或電影,甚至與朋友的閒聊中,看到或聽到精彩的對話或句子,就會抄在活頁紙甚至隨手撈到的小紙片上。
學生時代每學期一開始也會在新的教科書與筆記本扉頁,慎重地抄下那個階段內心最有感觸的一些名言佳句來當座右銘。其實座右銘通常就是我們做不到的事,可是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們卻心嚮往之,也願意努力朝它前進。最近看到一個研究提到,讓事情留在你的視線內,是維持專注的關鍵之一,延伸而言,我們以前以為老掉牙又八股的那個到處貼標語的威權時代,其實那些無所不在政令宣導在潛意識中對我們是有影響的。
有一回,一個人脫光衣服跳到仙人掌上。當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答道:「當時我以為這樣也不錯。」 -美國持槍歹徒.維恩
常常會聽到有人懊惱的說:「早知道就好了!」其實我總是覺得人生沒有所謂早知道,事情只有當下的選擇與承擔之後的結果。我之所以從來不提早知道,是因為後來我知道,有些事就算早知道,也是莫可奈何的。別人的經驗自己非得依樣走過一次,甚至跌得鼻青臉腫,才會甘願,才會死心。
親愛的AB寶:
「王牌大騙子」的演員金凱瑞肢體動作非常誇張,可是演技真的沒話說,這部電影在令人捧腹大笑的劇情中點出一個概念,「說實話真的比較好嗎?」的確令人深思,同樣的,「發癢的天賦」這本精彩的小說,也在探討「人真的可以不說謊嗎?」這個主題。
十多年前曾在報社擔任記者的老朋友廖和敏曾寫過一段我奉為座佑銘的話:「年輕人拼命裝BB CALL,就怕別人找不到;我則把它放在抽屜裡,就怕被找到。」的確,那時候心裏真的會暗暗認為:「找到我是你運氣,找不到我是我福氣。」
年輕人也許不知道什麼是BB CALL呼叫器,十多年前是網路剛開始發展,行動電話尚未發明的時代,若要緊急找人,只能打他的呼叫器,然後期待他儘快設法找到一具有線電話撥回給你。
著名的導演伍迪艾倫曾說:「從小時候起,我就經常找錯女人。我覺得,這就是我的煩惱。我母親帶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愛上白雪公主,我卻愛上那個老巫婆。」
這段話是才子的俏皮說法,的確在以前一個人的興趣喜好如果與大家不一樣,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通常都會隱匿不讓人知,但是時代改變了,這是個怪咖當道的世界,就像最近出版的行銷書籍就提到,現今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這是因為資訊爆炸的高度互動時代,平凡無奇的消息沒人有興趣,只有夠怪,夠嗆的人事物,才能夠引起眾人的討論與注目,然後迅速的傳播出去。
可是隨著時代愈來愈複雜,我們無法只從自己本身的生活經驗去學會一切該知道的事情,因此只好藉助於間接的媒介去認識這個世界。
在課程上或生活中,我們都是透過文字或影像這兩個工具來引導孩子學習,但是對於大腦的辨識與認知效率而言,影像與文字扮演著不同的功能,各自有優點也有限制,比如說,影像的敏感度根源於演化遺傳中的基因(任何物種能存活於世界是很艱難的挑戰,無時無刻不是担心被吃,就是準備吃別人,因此勢必要對周遭環境的變動極度敏銳),是屬於先天的,也是被制約的,也就是任何人都具有的能力;而文字是近代文明才發展出來的,必須後天學習,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地學,不學就不會,但是文字可以承載最多的想像與內容,因此文化的累積與複雜的思考,往往必須憑藉文字的協助。換句話說,影像可以引起最直接的情緒反應,而且對任何人都有效,沒有門檻,不用事先練習與準備,但是文字是間接的媒介,需要經過長期且辛苦的訓練,是有門檻的。
不過也有許多家長及老師在我演講時直接跟我反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這本書介紹的五十部電影,小學中低年級以下的孩子看得懂的,大約只有十多部而已,希望我能多介紹一些適合他們看的影片。
我多次跟許多家長承諾會再寫一本有關電影的書,這本書將會有更多適合較小孩子看的電影,這就是這本「夢想起飛的時刻」誕生的源由。
當年輕的葉子佛瑞迪擔憂的說:「我好害怕死亡喔,我不知道下面有什麼?」另一片較年長有智慧的葉子丹尼爾安慰著佛瑞迪:「任何人都會對不知道的事物感到害怕,這很正常。」丹尼爾安慰他「可是,當夏天變成秋天時你不會覺得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那麼你為什麼要害怕名稱叫做死亡的季節呢?」
的確,個體會死亡,但生命永遠持續著,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份。我很喜歡中國盤古開天的傳說,據說創造天地萬物的始祖盤古他死去後,肌肉化為大地,骨骼成為山脈,汗水化作河川,髮髭植杖成叢林,左眼成日,右眼成月,呼吸成了天上的風雲….。
台北市立圖書館近年來,每一年會從台灣每年出版的四萬多本書中挑選12本,也就是一個月一本,當作每月一書,除了用專櫃展示在總館以及六十幾個分館之外,每個月還會針對那本書辦專題演講。
我有二本書曾被選入每月一書,一本是2008年AB寶小學畢業那年出版的「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另一本是2011年AB寶國中畢業時出版的「閱讀是最浪漫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