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認知通常是從具象開始,然後慢慢進展到抽象概念,即便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培養,也必須從具體的經驗中去整合與延伸,因此從初出的小嬰兒開始,在真實的世界中探索,是我們正常的學習歷程。

  可是隨著時代愈來愈複雜,我們無法只從自己本身的生活經驗去學會一切該知道的事情,因此只好藉助於間接的媒介,比如書本去認識這個世界,但是對於幼兒而言,文字還是太抽象了,即便是圖畫,有時因為是靜態的,吸引力還是比不上會動的影片。

  幾乎所有生物對於會動的東西,馬上會去注視,因為在物種求生存的演化過程中,出現在附近的生物很可能是敵人,因此必須第一時間去觀察判斷,沒有這種能力的物種就會被吃掉以致於滅絕,所以影像的吸引力,幾乎已成為一種本能反應了。

  若是在家庭生活中,慎選適當的影片,陪著孩子一起觀賞,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成為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一種成本非常低的「情境教學」,尤其在生命教育的實施上,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我認為生命教育主要在建立某些價值觀,也就是一個人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並且確立自己採取什麼方式來因應這個世界,也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尤其學齡前的孩子,對這個世界還充滿了好奇,對未來也滿懷憧憬,我們應該多給予他們一些美好與正面的想像,好鼓舞他們探索的熱情,總是會覺得,當我們陪著孩子一起看電影時,就是孩子夢想起飛的時刻。

  而且,要能夠真正影響生命,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被感動後所產生的力量,電影演的雖然是別人的故事,但是能夠引起孩子共嗚的部份,就是他們現在正在關心或憂慮的事情,許多孩子無法梳理的情緒,也可以在觀看影片中被撫慰,被理解,在他們挫折困頓、憂傷沮喪時,影片中的某些畫面或情節也許就成為支持他們渡過困境的力量。

  寒假過年有比較長的假期,我們可以挑選一些影片,跟孩子一起觀賞。因為學齡前的孩子看不懂字幕,所以以下介紹的影片,都有中文發音。

  「男孩變成熊」是一部歐洲動畫片,描述一個由北極熊撫養的男孩,長大後被父母親找到,可是他卻不想做人類,想要變成熊,可是要當一隻真正的熊其實是不容易的,也要歷經種種的挑戰。從這部影片可以跟孩子分享每個物種都有獨特的能力,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天賦,然後慢慢引導孩子去思考「我們想做什麼」到「我們能夠做什麼」之間的差別與可以努力的地方。

  「魔法阿嬤」是台灣拍的動畫片,寫一個小男孩到鄉下老家與當靈媒師公的阿嬤過暑假的故事。影片中出現了許多鬼魂,不過處理得可愛溫馨而感人,或許可以彌補生活中我們雖然不跟孩子談「怪力亂神」,但是宗教祭祀或信仰習俗卻又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形中在孩子內心中所累積的困惑,可以藉此分享與討論。

  至於在「人與他人」方面,我推薦「荷頓奇遇記」與宮崎駿的「借物少女」。荷頓是一隻可愛的小象,在粉紅色苜蓿花粉中聽到別人都不到的微弱求助聲,荷頓不怕別人的取笑,勇敢地幫助那小灰塵中的小小世界的人們。「借物少女」講的是一個小男生發現有小小人類的存在,他好心想幫助他們,反而造成那些小小人的困擾與危險。這兩部影片剛好從不同角度來探討,我們該如何關心並幫助周邊的人,並且符合學齡前孩子探索周邊小小的昆蟲或動物世界的真實生活經驗。

  至於「人與環境」這個領域,我推薦「狐狸與我」與「瓦力」。「狐狸與我」在九十分鐘的影片中,前面八十八分鐘都沒有對白,可是卻有非常動人的劇情,描述住在山野間的小女孩如何與野生狐狸變成好朋友的故事。當女孩想把狐狸當成寵物,帶回房間,狐狸發現牠被關在密閉房間,緊張的四處亂竄,最後撞破窗戶從樓上摔昏在地上。小女孩體會到她錯把佔有當成了愛,應該讓狐狸以自己的習慣在大自然裡活動,尊重牠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空間。這種彼此尊重的態度才是真正朋友的關係。

  至於「瓦力」是一部幾乎沒有對白的精彩動畫片,故事描述未來的地球因為垃圾堆積如山,污染嚴重,人類只好到太空去住,留下一具打掃的機器人瓦力。影片最後還是在地球廢墟中重新發現綠色生命,帶來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可以與孩子討論垃圾與資源回收的環境問題。

  家長陪著孩子看電影不只可以建立孩子的價值觀,還能夠擴增孩子學習的視野,更是親子共處的美好時光,如果錯失這個既方便又有效的工具,真的是太可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