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收到去年在國美館的映後座談會紀錄.談的是有關全球話議題.供大家參考.

《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映後座談

時間:2013/9/29(日)16:30

與談人:李偉文先生(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知名作家)

主持人:謝謝大家耐心地看完這部紀錄片,相信將改變大家對以往法國農村的美好想像,這部片真實記錄現今法國農業所面臨的困境與衝擊,歡迎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同時也是知名作家李偉文先生與我們探討影片背後的問題。

李偉文先生(以下簡稱李):近年來台灣的紀錄片都拍攝的比劇情片好看,看習慣台灣的紀錄片再回頭看這部非常素樸的影片,也許會讓人感到坐立難安,這部片已發行一段時間,導演刻意用很多緩慢的鏡頭來鋪陳真實的情境,其實導演想要講的是一種困境,困境的背後是個全球都需要面對的巨大問題-全球化後全世界在地小農的瓦解;不過在這幾年大概是台灣地小人稠,台灣的農業開始出現有趣的現象,我稱作台灣農業的新復興運動,在政府、媒體的鼓勵下,不論從健康、環保、旅遊等各方面角度,農村開始有一股年輕的新力量介入,不過大體上還是必須共同面對

全球化的問題。 首先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台灣種植的農產品為何比遠從巴西空運來台的農產品貴?其實每位台灣農夫擁有的農地平均為1.1公頃,美國為500到1000公頃,而巴西為2萬公頃。巴西農夫是坐直升機巡田,定位系統加上自動化種植技術,而大量種植的技術來自於古代陽光。從百萬年前的狩獵時代演化到1萬年前開始有農耕,到了60年前的綠色革命改變了全世界的農耕技術,也就是農藥及肥料的發明。這起源於美國在1929年發生金融大恐慌,造成4分之1的人失業,自殺率升高,股市崩盤,經濟大蕭條一直持續到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當時美國處於非戰場地區,便開始生產彈藥槍砲,自此大戰結束後剩下的軍火工廠轉換成農藥化學工廠,經過行銷,短短幾年內全世界從傳統農耕接轉換成化學農耕,而化學肥料原料、化學產品間接源自於由石油,石油是從幾千萬年前的海陸生物累積而成的化石燃料,稱作古代陽光。這些能量加強了灌溉系統,大大提高了農業產值,全世界所有地區的小農都變成大規模的生產模式;除此之外,充分的能源也讓所有的食衣住行皆來自大規模生產,導致產品價格低廉的現象。現今的生產模式也造就現今消費的弔詭現象,例如我家裡的DVD放映機壞掉,購買全新物件的竟比修理費用便宜,這是不合理的現象。

農業、糧食是全球化的其中一環,糧食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農業產值佔國家GDP平均3%左右。對於施政者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數字,甚至可以用其他更高的產值的產業來取代,雖然它微不足道但卻牽涉到每日人們的生活。當然全球化的演變是不得已的,若只靠全球資源是無法支撐全世界的經濟運作,全球化所衍生的問題就像是一台失控的火車,在車上的人無法跳車,不得已只好繼續坐下去。

何謂全球化?貨品可以在24小時內送到全世界各地,這是在近幾十年內才達到的,是人為刻意推動的結果。前陣子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過世,當時吸引很多媒體報導。英國對她有兩極化的批判,為何他的過世對全球而言是一件大事?因為他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柴契爾於1979年擔任首相與當時1980年上任的美國總統雷根皆主張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相信菁英而非普羅大眾的智慧,在1980年的英國勞工當時為爭取自身權益引發罷工,經常與資方談判,導致英國經濟發展遲緩,國營企業績效不彰,柴契爾夫人上台後便打壓工會,支持企業主,鬆綁政府相關法規,大規模主張企業私有化,包括國營企業,同時美國也是如此,美國企業私有化施行了10幾年後,1990年大企業開始推動自由化,鬆綁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限制,透過各種國際談判來打破關稅障礙,在資訊科技、通訊科技、運輸科技的協助下,於21世紀初前,全世界已變成為了一個全球化單一市場,因而也造成很多問題。而全球化的推動導致企業間的高度競爭,在利潤越來越少的情況下,為降低成本,資金、物品、人力等生產要素皆需要實行嚴格管制,人力流動在管制下造成薪資低廉,資金流動管制下造成有錢人將錢往海外輸送,許多國家開始追討海外存款的稅金等……憑心而論,全球化的概念也有其崇高理想:全世界的人皆可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最有效益的物資,例如台灣的電腦、巴西的大豆等。

回到農業所面臨的困境,大規模生產下導致小農無法生存,兩極化現象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全世界產業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例如咖啡從生產地經過中間咖啡公司,再到了消費者手中,這其中的價差非常大。兩極化現象除了貨品價格外還來自薪資,經過統計,1975與2007年,同一間大公司最高階層與最低階層員工的薪資所得倍數差距比較,從15到20倍暴增300到400倍,大規模生產導致人力來源容易被取代,也拉了大貧富差距。物品流動管制讓國外進口越來越容易,在進口商品的削價競爭下,讓原本的自給自足生產者無法生存,為與之抗衡,開始以借貸方式去更新生產硬體設備,如機具、農藥等,但有可能耗費更多時間與金錢也不見得能夠賣得好價格,在收成欠佳下導致負債,貧窮與債務造成很多社會問題,例如印度農夫的自殺潮等。

全球化也導致許多資源的消耗,許多資源(木材、漁獲)在瀕臨缺乏邊緣但價格還是依然低廉,在全球化現象前,物以稀為貴的機制現今已被打破,在高度競爭下,只要資源仍在價格就高不起來,已經演變成在資源滅絕的前一刻價格突然飛漲,接著資源就消滅,這是最大的問題。雖然全球化的問題人人皆知,卻無法解決,例如石油有著運用於食衣住行的普遍性,面對石油的短缺,政府卻沒有勇氣告知人民應該停用石油轉為其他替代的方案,也就是執政者無法得罪選民,這些選民不是大公司而是享受資源的多數既得利益者的我們。所以我們從這部影片中的農業例子看到部落經濟、個別產業的瓦解,整個時代皆面臨這樣的困境,然而更多解決的方法是要建立消費概念,人民是否願意用較高的價錢去支持在地產業並建立在地生產模式,讓台灣的生產結構繼續存在,當國外資源消耗殆盡時,我們才有機會生存。

主持人:今日座談時間到此告一段落,請大家以熱烈掌聲謝謝李偉文先生精彩的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