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不細究生態環境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當我們很樂觀地自滿於「不斷成長,不斷改善生活,不斷追求更多,更好」的無限榮景時,忽然間,我們會面臨到「明天」,因此,我們會以為巨大的變革在一瞬間發生。其實已經有很多徵兆了.......
很訝異電影「明天過後」當年在台灣的賣座居然很好,算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災難片。編劇這麼說:「很多電影都是故意拍來嚇人的,不過就算彗星要撞擊地球或是外星人要侵略我們,我們也無計可施。對於溫室效應,我們可以拿出辦法解決。」
導演也這麼呼籲:「全球氣候的劇變是個大問題,全世界的國家應該停止爭吵與戰爭,通力合作拯救地球。」
甚至連電影的製片也說出他拍這部電影的動機:「只要能讓人們了解我們的行為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就是件好事。」
若以上三位製作電影靈魂人物的宣稱來看,這好像會是一部環境教育影片,就如同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頻道的生態影片一樣,不過,好萊塢電影畢竟就是好萊塢電影,全片充滿了賣座電影該有的一切公式,該衝突的就有衝突,該煽情的就會想辦法叫你落淚,當然,災難片該有的特效,更是達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因此,為了劇情緊湊之故,「明天過後」把許多溫室效應造成災難的背景與証據推演過程都簡單的一筆帶過,相當可惜。
因此,我想稍稍補充一下電影裏省略的部份,以及從生態學或大氣科學的角度來說明一下,人類在「明天過後」會是如何。
(二)電影本事及災難成因分析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個氣象學家,他在南極進行的研究指出全球性暖化將會引發地球氣候大規模的轉變,他警告政府官員若不採取預防行動,地球一萬年前曾發生過的冰河世紀將會再度來臨。
但是這樣的警告顯然太遲了,一塊美國羅德島大小的冰山撞上南極洲大陸冰棚揭開了序幕,因為南北極冰帽融解將大量的水注入海洋,影響了原本穩定我們全球氣候的水流,一連串劇烈的天候災難在全球各地展開,北半球在一個超級暴風雨之後氣溫劇降,地球將步入新的冰河時期。
影片只大略交待如此的氣候變化因果關係,至於主要劇情是在描述那位氣象學家如何回到已被冰封的紐約救回他那參加高中智力競賽的天才兒子,以及環繞在氣象學家周遭家人與同事,以及他兒子與同學們如何掙扎求生的故事。
我們就從影片所提到的新冰河時期開始討論吧。
從在南極的科學研究中證明,地球在這42萬年間,至少有四個冰河期,同時也已經證明全球氣溫的變化和二氧化碳值的變化成正比。
姑且不管地球溫度在較長時間起伏變化的影響因素,短時間會造成全球氣溫改變的因素還有火山爆發及隕石撞地球的落塵遮蔽了太陽光的照射,當然,還有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如果以目前的速度增加,在幾十年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將會達到地球五千萬年以來的最高值,其實幾十年在地球來說,也真的是短暫如一眨眼的時間。
當然,影響地球溫度調控的因素非常多,彼此也形成錯縱複雜的關係,因此,這二十年來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看法在爭辯是否真的有所謂溫室效應,直到這幾年來,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人類使用能源排出的二氧化碳真的會造成全球的氣候改變。
影片中提到的一萬一千年前的氣候災難,只是規模比較局部,且是暫時性的。當時北美洲的冰河融化,形成一個很大的淡水湖,被靠近東海岸,也就是現在加拿大的一個冰壩攔住。冰壩破裂時,原先被冰壩攔住的水橫過加拿大東部,沖向大西洋,撐開了聖羅倫斯河的河口。當這些淡水全都湧到大西洋時,它們把洋流北邊的鹹水稀釋了,洋流的熱氣原先大部分在這裡蒸發成水氣,形成溫暖歐洲北部的貿易風〈來自洋流的水氣帶給歐洲的熱,相當於它每年從太陽得到的熱度的三分之一,這使得緯度相當偏北的歐洲得以維持溫帶氣候〉,並讓鹽分留在又冷又濃又重的海水裡,高鹽度的海水以每秒五十億桶的力道猛力下沈。但是一萬一千年前洶湧而至的淡水關掉了啟動洋流的幫浦。當洋流的幫浦被關掉時,歐洲就被打入為期長達五百到八百年的冰河期。這個變化是在不到兩年內發生的,但是要化解它,重新啟動洋流則要好幾個世紀。
〈三〉溫室效應是危言聳聽或先知預警?
對於影片中男主角在研討會或作簡報時,所提出的警告,被當權者所忽視或延宕,觀看影片的我們,當然會站在「真理」的一方駡副總統官僚豬頭,但是平心而論,若是換成我們,處在他的情境之下,面對的是紛歧的意見與各種不同的證據〈也有很多反對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的證據〉,在沒有立即危險的時候,要每個民眾立刻改變生活習慣,犧牲既得利益〈不只是金錢,原有方便舒適的生活狀態更是利益之一〉,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政治生涯的賭注。
我想,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每一個民眾身上。
若是大多數的選民沒有將環境問題當成重大事件,那麼就不會有政治人物會把環境問題列為優先順序。
若是大多數的民眾對環境問題的報導不重視沒興趣,那麼新聞媒體就不會願意持續報導,也就沒有辦法引起更關鍵的影響力了。
大部份民眾,包括所有政治人物,以及所有接觸得到的媒體與公共立論壇都著眼於最短的短期效益,再加上民主制度以及資本經濟市場所然,四年一次的選舉,三個月公佈一次的企業財務報表及股價漲跌,這一切鼓勵了所有人都避談重要議題,並且延遲不做真正困難的抉擇。
這的確是困難的,當我們已經習慣一種方便且舒適的生活習慣時,要改變,是非常困難,尤其在我們還沒有遇到緊急危難的情況時。
溫室效應以及對二氧化碳的管制,在前美國副總統高爾二十多年來的游說之下,從他28歲以環保記者的身份當選美國眾議員,然後參議員最後到進入白宮,不斷地運用各種政治努力,才成功的將這個議題變成全球環境問題,並且透過各種國際公約嚐試對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管制。
經過將近十年,投入許多研究經費在不同究調查中結果都顯示出,人類確實可能徹底改變地球大氣層的構造,這也將會引發全球氣候的改變,對人類形成災難。
因此,今年二月,美國國防部提出一份正式的報告,從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來評估國家安全處境,並且在結論中警告全球突然及大規模災難的可能性。
因此,「明天過後」虛構的劇情,或許將會變成「提前拍攝」的紀錄片。
〈四〉巨大的變革往往在一瞬間發生
人類的思惟通常是以一種邏輯性,且線性的推理在進行,簡單講,也就是「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就會如此」的理性預估。
但是生態系,生物演替衰變的真實情況,卻是以「有限環境裏的非線性關係」來呈現,也就是存在臨界點,當前天是如此,昨天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的樂觀線性成長,一但到了某一個明天是臨界點時,再來就是崩潰或滅絕。
例子太多了,甚至我敢說,以一個較大範圍,較長時間來看,所有生命現象,所有大大小小的生態系,小至一個培養皿裏的細菌生態系,大至於非洲草原羚羊的數量曲線,乃至於人類古代文明的興盛與毀滅,都是遵循著「無限成長→臨界點→崩潰」的模式在進行。
因此,若不細究生態環境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當我們很樂觀地自滿於「不斷成長,不斷改善生活,不斷追求更多,更好」的無限榮景時,忽然間,我們會面臨到「明天」,因此,我們會以為巨大的變革在一瞬間發生。
其實已經有很多徵兆了。
2002年7月,在中國大陸中部從來沒有出現過冰雹的地區發生了一場狂暴的冰雹,造成了25個人死亡及不計其數的人頭部外傷。
2002年8月,歐洲下了長達三個星期的大雷雨,倫敦地鐵癱瘓,德國奧地利許多城市淹到一樓以上,俄羅斯黑海沿岸數以萬計的民眾必須徹離家園。
2003年歐洲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造成二萬多人死亡。致命的洪水暴雨在全球各地愈來愈多,在台灣近些年不也是常會報導:「百年來最大的降雨」以及不間斷的土石流……據估計,就在現在到未來這幾十年間地球上的物種,將會有一半滅絕,滅絕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因為人類的開發與破壞直接或間接所造成的。
地球演化數千萬年才產生數百萬種豐富多樣的生物,在這幾十年間,就喪失大半,從地質年代的長範圍時間來看,我們現在就正處在生物大滅絕的一瞬間,這個生物,最後當然也包括人類了。
明天過後?
我們還有多少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