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昨天下午有機會受邀向來自全省三百多個農漁會的總幹事演講。
雖然講題訂的是『農漁休閒遊憩之體驗與經營』,但是心裏面想的是,這些農漁會總幹事其實是最接近台灣土地與掌握台灣土地利用的資源管理者,如何讓他們能在時代不斷變化的求生競爭中,切實體會到對環境的友善,注意自然生態的整體健全,反而是永續發展的根本。
因為WTO,許多國家的農業都遭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如何保障農民的生計並且讓農村結構不致於瓦解,是相當不容易的挑戰。
台灣從民國86年起,為了怕過度生產穀賤傷農,也怕WTO之後農作物開放進口後的競爭,所以開始採取休耕補助,從當年的14萬公頃到這些年已近30萬公頃休耕,已比現正在耕作中約20萬公頃的稻田來得多。
或許休耕政策是不得已的,但是若是沒有因地制宜或者更細緻的搭配其他措施或輔導,只單純的計算休耕面積多少就給多少錢,而不重視整個自然環境的管理,休耕的良田也許很快就喪失地利,甚至變成有毒的土地。我們已經看到已有數不盡的例子,休耕田被盜採砂石土方,然後回填廢棄物(填的廢棄物愈毒的,非法業者獲利愈高),甚至在回填之後還出租或抵押借款,這稱為一塊地剝三層皮。
其他沒有被惡意對待的休耕田,往往也因為灑太多除草劑 (據說因為休耕田上面若長了東西,或許就領不到足額的補貼金),也有的把良田出租給人當工廠或遊樂場……總之,休耕後的田地很可能就死掉了。
至於農民也因廢耕之後而逐漸與土地分離甚至造成一大批無所事事的人,農村的文化,農田耕作技術,灌溉水圳文化已經逐漸凋零中,至於周邊灌溉埤塘遭回填利用或出租,這更是不在話下了!
當然,還是有一些有心的農民還是想盡辦法尋找出路,比如轉型成生態農場,以及改成有機作物,甚至改種如向日葵、大波斯菊等景觀作物,有的也正在政府輔導嚐試種植能源作物以因應後石油時代的來臨。
不過這些有心的個人是否能成功、甚至蔚為風潮,就有賴農會的協助,畢竟在任何鄉鎮,農漁會還是掌握了從金流物流到技術及人脈等等必要資源,因此一個有視野且積極熱情的總幹事,就非常重要了!
演講的時間不長,但是我很盼望他們多少能感受到一點民間團體熱切的期盼。
農田不見了?──野榕日誌系列之3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