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看著過往的文章或訪問記錄,可以追溯理想的源頭,以及在不同社會環境影響下的改變與轉折,有些成功了,有些放棄了,也有些轉換成其他的方式繼續發展。
這一篇訪問中提到的『荒野教育基地』曾經就是我很熱衷,也嚐試過、努力過,但是目前荒野對於兒童自然教育已用不同方式來發展。
荒野家庭愛心用不完
──刊載於
朱虹瑟/文
在台灣,參加過荒野保護協會自然體驗的人很多,因為體驗深刻而加入解說員行列的人也不少;參加解說員培訓聽李偉文演講、不被感動的人就更少了。
李偉文是一位牙醫,有很好的機會功成名就,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荒野保護協會,他擔任理事長,為環境教育付出無怨無悔。
李偉文是玩童軍活動長大的,童軍的大目然教育源於對萬事萬物的尊重,把大自然當作教室、動物植物當作老師,生命源頭來自荒野,他結合了一群熱愛鄉土的人,持續的傳達這個觀念。令他鼓舞的是『熱愛土地的傻子還不少』,每次他在演會上口沫橫飛,學員們訝異的不只是演講的內容,還有他的態度──急於表達對環境關心而口齒不清,談到美麗山水而手舞足蹈……。
其實,能因此起共鳴的人也一樣『瘋』,李偉文說:「我們的解說員會解說到哭,你相信嗎?」因為看到心愛的美麗山水被破壞,心痛到落淚,這群傻子最想做的事是把孩子帶進大自然,認識樹、認識蟲、認識草、認識山,讓孩子們感受自然之美,長大後不會做出破壞自然的事。
雙胞胎女兒享受著叢林童年
李偉文把家安頓在有山有水的老社區花園新城,就是看上遠離塵囂、鬧中有靜的好處,附近有許多荒野的義工,也是活動大本營,常見大人小孩玩在一塊,爬樹、涉溪、看花賞鳥、觀星,偶爾做一些檢舉汙染河川的事。
李偉文家裡不裝第四台、不看電視、不玩電動,因為有太多好玩有趣的事夠他們忙了。他的一對雙胞胎女兒享受著叢林童年,也常邀同學到家中作客,招待小朋友們爬樹、涉水、數星星,分享都市叢林裡難得的野趣。
每當有樹林裡的蛾和甲蟲飛進屋裡,小學三年級的她們一點都不怕,還說:「我家有一個超大型的昆蟲觀察箱。」今年暑假,媽媽柯蘊慧帶她們去逛街,碰巧一隻蟬飛進商店裡,搞得客人抱頭鼠竄,女兒好整以暇的捧著那隻蟬放回店門口的街樹上。
孩子的一言一行有著對自然的禮敬、生命的尊重,這也是為什麼荒野的活動想在兒童教育上多著力。
荒野保護協會的工作重點
提到獻身環境保護工作,李偉文只著眼於目前該做能做的:如對兒童的生態教育,荒野想利用廢棄學校,與政府合作成立住宿型的『荒野教育基地』,強迫那些就算免費也不會送孩子來的家庭的小孩(通常是較弱勢家庭的小孩),有機會接受荒野不同於體制教育的、重體驗的活動。
目的是為了讓台灣每個小孩在他一生中至少在『荒野教育基地』參與過一次活動。這樣,也許他長大後對社會的怨恨和不平會少一點。然而現階段只能從影響『有影響力』(中產階級)的人開始。
另外,已在進行的兒童生態教育炫蜂團活動,採封閉式、長期性的組織,李偉文戲稱這是『挾小孩以令父母』,這個活動的價值要從後續效益才看得見。因為,影響了一個小孩,至少同時影響了六個大人(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
飄著書香的診所
李偉文的牙醫診所裡空間三分之二是書架,看病要先預約,他認為沒病沒痛時去找醫生的人是最聰明的。因為,一來表示他有健檢的觀念,生病的機會少;二來,小病求診容易治療,不會有痛苦和恐怖的場面,小病更沒有變大病的可能。三來,留下愉快的醫病經驗。
為了建立愉快的醫病經驗,李偉文訂了許多期刊和書籍,歡迎去閱讀,看書不看病,寧為社區的健康顧問,這樣的醫生和診所去那裡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