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AB寶在四年級及五年級時,都曾代表學校參加台北市的科學展覽比賽,得到幾個小小的獎項,所以我也跟著去參觀這些中小學生得獎的作品,看完之後還真的嚇了一跳!台北的中小學生的科學水準居然有那麼高呢?還是有那麼多科學天才散落在許多學校?因為有非常多的作品不要說孩子怎麼能夠想得出這些問題來,更困難的還是得設計出實驗流程,而我單單想看懂他們實驗的結論都還有點困難呢!而我還算是對科學教育關心的人 (曾經担任過圖書金鼎獎或年度好書大家讀科學類或知識類的評審委員),這難免令人感慨孩子參加「科學展覽」家長或者老師到底幫了多少忙?其實這種檢討的聲音,在美國中學裏也有,因為科展比賽得名有利於甄試進大學,因此有職業槍手出現,到後來得獎者所採用的方法或使用的儀器已遠遠超過中學生該有的程度。
其實不要說科學展覽了,連平常的作業,有多少是家長幫忙捉刀的?尤其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許多的作業必須讓孩子動手做,而且那些作業還真的不太容易做呢!我看大部份會落到學生家長頭上。記得有一年元宵前後到朋友家玩,見朋友熟練地做著花燈,我很好奇朋友居然還有這個雅興,只見他說:「孩子作業要交的啦!我有兩個孩子,所以這是我第四次做同樣的作業,愈做愈快愈做愈好!」
對於AB寶平日的作業或科學展覽,我們基本上要求她們要自己動手,家長可以跟她們一起討論,提出些問題引導她們找到方向,但是內容與成品一定是她們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她們學校也不錯,科學展覽並不是由老師指定幾位同學負責參加比賽,而是中高年級全校每班每個同學都要做,自己找同伴,二個人或三個人一組共同做一個作品。然後再從每個年級裏挑選出優勝的作品代表學校參加全台北市的比賽。這就是教學正常化,記得三十多年前,我讀中學
AB寶四年級的科展是延續她們參加氣象局舉辦的氣象科學營學到的溫度與濕度與及高度與氣壓的關係,測量我們住的山上與位在山下的學校之間的差異。
五年級AB寶參加了世界河川日舉辦的檢測河川污染度的志工,學會了一些試劑與測量方法,剛好我們住的山上是新店溪的上游,學校圍牆邊就是新店溪的下游,AB寶就以上游、中游、下游各選二個地點開始作長期監測,每個月至少一個假日出去採樣與觀察,連續紀錄了半年多。剛好利用在完成學校作業的同時,引導孩子也能為守護環境盡一點心力,讓知識可以跟行動作連結。
很多有心的父母,知道創造力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是很重要的,於是又在到處尋找那裏有教創意或教科學的補習班,大家都忘掉了,其實兒童本來就都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惜的是,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很快地被父母給毀了,在安排得喘不過氣的課程中,眼睛裏的光茫一天天暗淡下去了!
要孩子有創造力,保存好奇心,關鍵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裏,有沒有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 鼓勵然後聆聽他們發問,但是不必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訴他們答案,只要熱情地回應他們:「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與找答案!」
(二) 編故事,不要列舉一大堆事實。
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說法)而不是單純的事實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給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編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三)給孩子時間去想。
這是大人最常犯的毛病,問孩子問題,通常只等一秒鐘,孩子若是沒有回答,就馬上告訴他們答案。其實想想我們也真荒謬,我們提的問題,大概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來(甚至幾千年)多少前輩的研究與發現,我們卻期待一個孩子在一秒鐘就想出答案?
(四)小心我們平常話的用語
在討論科學問題時,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如果是一般的鼓勵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科學探索而言,這些贊美等於暗示討論已經完畢,有了標準答案。家長可以用「那真有趣!」「哇!我以前沒有這樣想過呢!」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一些看法,讓討論持續下去,才會有更多的想象與新的可能性產生。
若是要談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斷地補習、考試之下,孩子的創意怎麼還有可能存在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