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資深媒體人楊照在他的「一點照新聞」廣播節目中,針對我最近出版的「教養可以這樣浪漫」作了一個小時的專訪。
大概是因為他也有在讀小學的孩子的關係吧,他對教養問題相當關心,在節目空檔時他說坊間許多關於親子教育的書他看了不少,但是發現大部份都在「談高調」,他也很好奇我的書裏,以AB寶為實例,寫了許多故事:「難道她們不會有意見嗎?」
「哈,怎麼不會,她們也會抗議啊!可是因為書中寫到的都是真實發生的事,她們也沒辦法啊!不過,因為我們全家都是荒野保護協會的義工,參加公益團體的人大概都有分享的習慣,只要對別人有幫助的話,將自己的東西或經驗分享出來,對她們來說,也是很習慣的事情了!」
其實楊照還不曉得,荒野人不僅願意將自己的經驗與別人分享,連住家也很習慣開放出來讓其他伙伴聚會。
前些天收到羭薰伙伴的一封信,其中還附上一篇她寫給朋友的一封推薦感想 (已徵得羭薰的同意,這兩封私人信函附在後面),描述去年她在我家參加義工訓練的一些觀察。
我搬到花園新城五年半,平均每年至少有15次以上在我家舉行荒野的義工訓練結訓授證,課程或聚會。其實除了我之外,幾乎荒野裏每個義工團隊的內部聚會與討論都是在伙伴們的家裏舉行的,這種家庭接待已經是荒野文化的一部份了。
最後再附上「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徵文入選的第二篇作品。
----- Original Message -----
From羭薰To: 李偉文..
Sent: Monday, January 07, 2008 12:33 PM
偉
我要說很感謝您後來寫了這本書
最近因為在準備今年的新展 開始看一些關於大陸8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
他們被稱果凍時代 奶油精神的一代 大約相當於我們這邊被稱為草莓族的一代
這些大孩子們出生於消費物質慾望飆高和網路四通八達的電腦時代 沒有國仇家恨要擔負沒有社會集體意識要激情
有的只有整天只想到自己要什麼 看似肆無忌憚的自由和可以無限揮霍的青春
但表面自由和個人主義盛行的背後隱藏的是更多的空虛和迷惘
想想80年代的大孩子已經這麼難為
那90年代 21世紀 以及後面的數不盡的年代 又將怎麼辦呢
我們這些處於混沌過渡期的70年代 更久之前的有浪費 有激情 有打拼 有苦難的各種生命經驗的60 50 40年代的人好像應該伸出援手
雖然我們家裡沒有正在成長的小小孩 但工
雖然說他們都是別人家的小孩 但抱著只要在我周圍出現也是我的事的心裡
也看到很多被小孩們折騰地疲憊不堪的家長 哀嚎片野
忍不住也想幫幫忙 讓這些小孩子和大家長可以每天快快樂樂多一點
所以寫給朋友的信時 忍不住又會想起上次老師給我的感動
(有點害羞的小小觀察 附寄給您分享 )
總而言之要謝謝您
環境和教育都好重要!!!
羭薰
From:_謝羭薰 Sent: Monday, January 07, 2008 11:40 AM 「教養可以這麼浪漫」 李偉文老師的新書
這一次沒有寫荒野打拼記 卻寫家裡親子一畝田的耕耘
我在誠品信義的教育類區和新書區看到這一夲書
大家可以起初去翻看看探究竟 接下來有感觸就細細嚼
其實我對偉
但有一次參加荒野的講師培訓 結訓典禮竟選在他家裡舉行 整個是小小而溫馨極了
他們家在新店山上 家裡的佈置和日常用品的選用意外的簡樸到你會覺得這一家人活得很輕很輕
小心益益 像貓踩在屋頂上的在這個地球上生活著 很輕鬆卻很怡然自得
印象最深的是滿屋子是書 從地上到天花板 有一張很大很大的飯桌兼書桌
而且這面書牆和這張書桌和他們家的起居
屋子有一整片牆是面山 家裡沒有電視 但有投影機和一小牆的影帶
所以他們回到家看得風景只有大自然選播的山景和可能是爸爸媽媽精挑選擇出來的人為拍攝畫面
他們也只有一對女孩子 大約小學高年級左右吧
她們一回家後 就安靜的在書桌上寫功課 比較小的孩子可能功課不多 一下子就看到她寫完了開始拿架上的書在看
她們有些害羞 安安靜靜的做自己的事 但又大方得始終待在客廳的大書桌和大書牆前 沒有躲進房間裡 偶爾我們聊些什麼問些什麼 她們也會回答 我們漸漸熟起來
媽媽在廚房忙著和我們一起準備點心和晚餐
爸爸回來了 爸爸放影片給我們看 姐妹也自然而然得跟著看 忘神的放下手邊的書
影片看完 我們在討論事情時 大的起先留在客廳聽我們討論 一邊仍抱著書 坐在書桌前
後來大的和小的抱著看到一半的書鑽進客廳旁的小書房
那是面著一整片山下景色的書房 書房門沒關 我們看得到她們的小身影 她們也聽得到我們的聲音
等我們自行在討論事情時 爸爸有空到小書房了 她們開始在爸爸身上爬上爬下
爸爸坐在書桌前寫東西 小的那一個就拿小凳子坐在爸爸的腳邊 一大一小 一高一低的背影 小女孩一直會拿起書問爸爸 爸爸就會停下筆低頭回答她的問題
我一直盯著他們的背影出神 會讓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模糊的印象和似曾相似的感覺
晚餐開始了 她們很快開始幫忙擺碗筷 擺菜 找自己的位坐好
爸爸坐在中間 大的和小的各在左右 好像那是她們固定的位子別人搶不得 背景仍然是那一大片書牆
吃晚餐 用甜點 聊天 洗碗筷 她們都跟著參加
有時是因為那天我們的加入 所以改變她們原來的
這一家子很簡單 心靈很清澈 爸爸 媽媽 大女孩 小女孩 簡簡單單在半山上
僅管在山下他們各忙各的 而且忙得有頭有臉 忙得很充實
但一回到山上 都會有默契得在走進家裡前稍微抖掉身上的風塵樸樸
在半山上的家 屋裡燈光下 映在他們臉上的只有一家子彼此的身影
這讓我們這些外人看得發癡 而且不自覺地想起很久很久以前都快忘記的感覺
薰
教養可以這麼浪漫——搓湯圓 Wilma 撰文
冬至那早,我大聲宣布:「冬至要吃湯圓嘍!寶寶們,我們來搓湯圓!」「媽媽,湯圓要怎麼搓啊?」五歲的兒子問。「很簡單,就跟你玩黏土一樣……」我一邊示範,一邊解釋。
兒子很快就學會了,但他不甘心湯圓就只能是圓的,於是,飛機造型、蝸牛造型等奇形怪狀的湯圓紛紛出籠。而不到兩歲的女兒則一直要搶我已經搓好的湯圓:「我要搓湯圓!妹妹要搓湯圓啦!」我趕緊遞一小塊圓仔切到她手中:「來,像媽媽這樣搓!」可是女兒還是生氣地大叫她要搓湯圓。到後來,我才搞懂女兒所謂的搓湯圓——把媽媽已經做好的小圓球,用食指用力一壓,才是搓湯圓。唉,這根本是「戳湯圓」嘛!
於是,我得加快速度,搓好一顆給女兒戳的同時,要搓好兩顆擺到盤子上。我看著圓仔切在我兩掌間迅速旋轉著,時光彷彿又搓回到過去。我不記得自己那時候是幾歲,也不記得我和弟弟們跟媽媽說了些什麼話;我只記得我們有說有笑的,圓仔切在我的雙掌間揉啊、滾啊,我覺得好舒服、心裡覺得好安全。冬天的寒冷,怎麼樣也搓不進湯圓裡;反倒像是湯圓把冬天給戳到大門外了。
從小到大,就那麼一次搓湯圓的經驗。那畫面在記憶裡,總是暖呼呼的,彷彿會輕輕地冒煙。
我從熱鍋中撈起煮好的湯圓——個個大小不一,卻又分外可愛靈透,似乎就要張開嘴喚叫:「媽媽!媽媽!」我從沒見過這麼美的湯圓!
兒子從我手中接過一碗湯圓:「媽媽,我覺得好溫暖喔!」我笑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