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看到「小宇宙」以及「基因狂想曲」之前,很難想像生態影片(或是知識科學類)可以拍得這麼具有藝術性,每個畫面配上絲絲入扣的音樂,不僅僅是賞心悅目,幾乎每一分每一秒都能讓我們有「哇!」的驚奇感,更難得的是每個鏡頭都是拍攝自真實世界,而非藉由電腦動畫虛擬出的想像。

  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生物系的導演,除了有科學背景的精準運鏡功力之外,作品更是充滿了人文氣息和詩意。

  「小宇宙」整部電影的主題都包括在我們腳下的草叢中,換句話就是以昆蟲的角度來拍攝微觀的世界,雖然這些事物就在我們身邊,非常普通,但是導演就是有功力能夠重新發現牠們的魅力。

  「基因狂想曲」的企圖心更大了,描述物種的源起,成長與演變,因此,電影從宇宙的起源開始,談論有關整個世界與生命的偉大傳奇,居然可以從顯微鏡下最簡單的阿米巴原蟲,沒有形態到可能發展為任何形狀,乃至於這個繽紛豐富的世界。

 

  影片全場以一個非洲的吟遊詩人般的智者在講敘故事來呈現。非洲其實是人類的起源地。我們住的這個地球大約有四十七億年的歷史,到了三十七億年前出現了第一個像鏈球菌的單細胞細菌,它是所有生命最古老的袓先。一直到二百萬年前,人類的袓先仍然沒有走出非洲,然後到了一百多萬年前,在世界各地已陸續發現人類的踪跡,直到現在,人類是地球上唯一遍佈全球的物種。

  影片中這個吟遊詩人,真的就是非洲布吉那法索傳統部落中的史官,工作就是將關於非洲大陸的記憶用口耳相傳的方式傳給下一代,因此他也是說書人、歌手、舞者、藝術家。這樣的角色,之所以稱為「智者」的原因,因為他不以為「萬事通」或滔滔不絕長篇大論的教師角色出現,而是融合了理解人生智慧與孩童般天真的「智者」。

 

  隨想:隨著時間的飛逝卻永不磨滅

 

  智者這麼描述生命的過程:「一切都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慢慢成形,雖然宇宙法則把一切組織有序的事物推向混亂,但是生命在永不停息地更新組成物質的同時卻能保持永久不變。

  生命會死亡,形體會崩潰、瓦解,因為它遵循著物質的自然法則,但是新的生命卻因而誕生,偉大的生命輪迴仍將繼續。

  影片一開始,這個吟遊詩人就提出一個問題:「是母親把我帶到世上來的那天?還是父母兩情繾綣那晚?而在那一刻之前,將在某日構成「我」的物質當時在那裏?它在那裏分裂?銀河裏數以億計的原子,將化成我的原子會在那裏分裂?它們曾是什麼樣的草木、什麼樣的沙石、什麼樣的生靈、什麼樣的外表,最終造就了我?」

  這個問題影片中沒有提供答案,其實生命意義的追求,雖然必要,但是卻不必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

 

  隨想:生命就是相互殘殺

 

  影片裏有一條蛇吞下了比牠身體直徑不曉得大上幾十倍的蛋,接著一口吞下小青蛙的超大青蛙,還有一隻魚利用背部延伸出去的軟骨,好像掛著魚餌的釣竿「一條魚在釣魚」,這些令人神奇驚異或滑稽的畫面,呈現的概念是「生命在以生命為食」,並不是大自然殘酷,而是生命發展的實際情況。

  這也想起當我們陪著孩子在大自然裏欣賞與觀察時,看見漂亮的蝴蝶被蜥蜴一口咬住,常常會忍不住想去救牠,或者我們發現一窩可愛的小鳥卻被野鼠咬得遍體鱗傷時,也會駡一聲:『可惡的老鼠!』

  回到家裏看生態影片,在非洲草原上,凶猛的獅子追捕著羚羊,有愛心的孩子總是希望可愛的羚羊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會死在獅子的利爪之下。可是若是我們真的這麼做了,草原上的羚羊會愈來愈多,而且新出生的羚羊健康情形也愈來越差,到後來這片草原沒辦法提供足夠的食物給羚羊,整個羊群會有完全滅絕的可能,因此,獅子、羚羊與草原,維持著一種平衡,不管吃與被吃,別人的存在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隨想:基因與人類基因組的解讀

 

  提到基因,每個人一定都聽過,知道它是決定遺傳特徵的基本單位。攜帶遺傳訊息的化學分子是「去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而在DNA裏還有四種小分子,以A.T.G.C.這四個字母來代表,就像電腦軟體用「0」與「1」作為機器語言的密碼一樣,人類有三十億個左右的密碼存在DNA裏面,形成三萬多個基因,分佈在23對染色體裏(DNA和蛋白質結合,經試劑染色在顯微鏡底下才觀察得到,所以叫做染色體),這23對染色體,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兩組合起來,兩兩成對,人類有23對染色體。

  人類基因組的定序,也就是解碼的工作,是上個世紀以來,全世界科學家全力以赴的,直到2002年總算完成,也發現到人類和黑猩猩在基因上只有百分之一.五的差異,總共只有五百個基因不同。其實從這個地方也可以見得所有物種基因彼此的差異並不大,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有很大的共同機制在運作。

  不過隨著人類基因工程的發展,許多爭議與問題也浮現,因為基因研究成果的所有權,究竟是否屬於個人所有的智慧財產權還是公共財,畢竟人類基因是幾十萬年演化的結果,不是個人所發明,而是屬於發現,這種發現可以變成限制他人使用的獲利來源嗎?

  或許因為人類基因組定序所包含的商機無限,許多遺傳性疾病起因在於基因缺陷,解讀後可以對症下藥,而且即使非遺傳疾病,有關基因的知識對尋找新的藥物也很有用,因此製藥公司當然企圖想將他們發現的人類基因申請專利。

  針對這個議題,哈佛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的著名小說家麥克克萊頓(也是美國熱門影集「急診室的春天」編劇)曾經寫了一本「危基當前」來表達他的憂慮。

  他認為,基因是大自然的一個事實,就像地心引力,陽光和樹上的樹葉一樣,是大自然本來就存在的東西。自然的事實不可以被擁有。你可以越有某個基因的檢驗方式,或是某個可以影響那個基因的藥,但是你不可以擁有基因本身,基因專利違反了這個基本法則,變成了一個不應得的壟斷。他也憂慮現在以專利權獲利過於盛行後,大家只好保研究保密,怕專利被別人搶先,反而嚴重影響了醫學的進步。

 

  隨想:自私的基因

 

  科學家道金斯曾經提出一個令人震憾的觀點:自私的基因。他認為基因的本性是自私的,基因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成功的經由卵和精子航行到另一個世代,以製造或散佈更多它們的複製品,生物與肉體不過是基因們用過即丟棄的暫時工具罷了!

  道金斯博士從生物科學到人類社會學的種種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比如說男人一般傾向於雜交,而女人傾向於一夫一妻制,都是個自的基因為了最大機率可以擁有更多下一代的表現。他還分析了許多社會行為上之所以看似利他的行為,其實也是基因自私的結果。

 

  隨想:基因與環境,先天或後天

 

  數百年來,人類行為表現究竟是先天基因控制還是後天環境影響,兩種不同觀點在論戰著,尤其在社會制度與教育模式的設定上,先天或後天的不同看法,的確會影響到許多法令的制定或資源的分配,事關重大。

  最近這十多年的許多精密腦神經科學以及愈來愈嚴謹的社會研究發現,所有生物都是先天後天兩種因素彼此影響的綜合結果,不可能輕易拆解成那些形質是來自先天,那些又是後天因素造成的,這有很大原因來自於人類的大腦是出生後才發育成熟,與大部份物種不同,因此大腦與周遭境互動的影響與改變是很大的。

 

  隨想:共同演化的生命

 

  生命是持續創造的過程,而且世界上沒有那一個事物是單獨存在的,整個地球是不可分割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他任何生物,都正在一起演化。

  在台灣,我們呼吸在南美巴西熱帶雨林中產生的氧氣,中國大陸西北邊疆的沙塵暴造成了台灣老人家上呼吸道的感染,靠近北極芬蘭噴霧罐所放出的氟氯碳化合物會增加靠近南極的紐西蘭人患皮膚癌的機會…不管喜不喜歡,我們人類的命運互相纏繞在一起,也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動植物纏繞在一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