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放下手中的書,歎了一口氣,我趁機問她們:「看完這本馭風男孩,有什麼感想啊?」她們不約而同的回答:「他實在太厲害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非洲馬拉威的年輕男孩,九年前非洲乾旱,在天災加人禍之下,這個當時小學畢業無法繼續讀書的14歲男孩,在那沒水也沒電,有一餐沒一餐的艱困環境之下,因為強烈的求知慾,雖然家窮無法讀中學,他卻在小學的圍書館裏來自國外捐的贈的書籍裏找到一本中學的科學教科書,從裏面看到渦輪發電機的照片,他也找到另一本「物理學釋疑」的書,其中有許多照片與圖示來解釋發電的原理,他就憑著這麼少的資料,努力自學,並且嚐試動手做,在垃圾回收場找材料,居然拼湊出一個風力發電機,這個發電機不只給他家照明燈光,也轉動了他更大的夢想,改變了他的人生。

  這整個故事都是以一個非洲孩子的眼光與角度所寫成的,非常生動有趣而且也因為真實而感動我們。過去多年來,不時在各種媒體報導中看見非洲,但是不管是描述當地的貧窮苦難,瘟疫戰亂,或者把非洲當成飛躍進步中的新興市場,這些似乎完全不同世界的不同非洲,總覺得隔了一層,沒有真實感,但是從這本書作者在最後一段所寫的或許是他們真正的心聲與希望:「我和同學談論要創造一個新非洲,一個領袖輩出、而非處處皆是受害者的地方,一個充滿創新、而非依賴別人慈善施捨的家鄉。我希望我的人生故事,能觸及到那些試著提升自己和社會的兄弟姊妹,在他們對於自身的窮苦環境感到氣餒時,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只要團結合作,我們就能幫助他們像我一樣,跳脫命定厄運,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說的:「如果你無法飛翔,就用跑的;如果無法奔跑,就用走的;如果走不動,就用爬的。」這一段話也是作者的親身歷程,他利用身邊非常有限的資源,懷著改善家庭生活的強烈動機,一步一步的想辦法解決問題,完成心願。

  孩子看了這本書,除了讚歎作者的厲害之外,在台灣與非洲對比之下,一定會產生惜福感恩的心情吧。其中作者用許多篇幅生動地描述他很想上中學,但是家裏繳不起學費,他如何偷偷摸摸地上課,可是最後還是被趕出學校,幸好他發現附近小學裏居然有個房間裏有一些國外捐贈的書籍,有了書他就可以自學,也因為這些書他才有信心的著手努力,並且改變家人的觀念。

  其實這一段也是最令我感慨的地方,對於資源有限,文化刺激不足的弱勢族群的孩子而言,閱讀是使他們超脫環境限制,改變生命最重要且最有效益的方法。

  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閱讀始終擁有巨大而神奇的力量。但是要讓孩子擁有閱讀習慣,有二個條件,第一是要有書,第二是他們喜歡閱讀。

  「要有書」理論上應該是最容易達成的目標,但是即便在台灣,還是有過半數鄉鎮圖書館近些年完全沒有編任何購書經費,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往往也要依賴家長或地方善心人士的捐款才有機會購置新書。

  至於如何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我想除了社會上許多公益團體與志工的付出之外,學校老師應該把這個目標當作最重要的使命來努力。

  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代表他對周遭社會是有感受的,對世界是好奇的,對未來是有崇憬的,這種對生活的熱情與想像,是孩子往後面對世界的動力來源。因此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遠遠比考試多會幾題來得重要得多了!

  講到學校與閱讀,就想到學貫中西的幽默大師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這本書中的建議:「假定上海光華、大夏或任何大學有一千名學生,每人每期交學費一百圓,則共有學費十萬圓。

將此十萬圓拿去買書,由學校準備一間空屋置備書架,扣了五千圓做辦公費(再多便是罪過)。把這九萬五千圓的書籍放在那間空屋,由你們隨便胡鬧去翻看,年底「拈鬮」分配,各人拿回去九十五圓的書。

只要所用的工夫與你們上課的時間相等,一年之中,你們學問的進步,必非一年上課的成績所可比。現在這十萬圓用到哪裡去,大概一成買書,而九成去養教授,及教授的妻子、教授的奶媽,奶媽又拿去買奶媽的馬桶,這還能說是把你們的「讀書」看成一本正經的事嗎?」

 

  當然,林語堂所說是略帶開玩笑的提醒,但的確也會令我們反省到,是否有太多教育資源是錯置的?家長花在孩子身上的許多時間,是否也見樹不見林,甚至適得其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