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就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AB寶看到報紙報導,墾丁國家公園與滿州鄉公所成立的反獵鷹巡守隊員,居然自己偷偷去捕獵過境台灣,夜棲屏東滿洲鄉的灰面鷲,非常生氣,因為前些年她們曾經到墾丁國家園賞鷹,看到壯觀的清晨起鷹與傍晚的落鷹,對每年雙十國慶前後會過境台灣的猛禽,非常有感情。

  我告訴她們,這些獵人應該只是非常少數的個人行為,因為從墾丁國家公園在二十多年前成立以來,就非常努力在宣導保護這些南來北往台灣的客人,也非常有成效了,甚至我們可以說,整個台灣有生態保育的概念就是從候鳥保護運動開始呢!

  AB寶訝異地驚歎:「哇!真的嗎?」

  我告訴AB寶,民國七十年左右,台灣還看到不任何有關環境保護的行動,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成立的第一座國家公園,當時也回應了台灣第一個社會運動,就是拯救伯勞鳥的運動。我說:「你們很喜歡張曉風老師的文章,她可以說是那個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呢!」

  AB寶再度張大嘴巴:「哇!真酷!」

  當年,張曉風老師看到恒春滿街在賣烤伯勞鳥,在滿地的伯勞鳥的嘴尖裏(抓到伯勞鳥要先把嘴折下來,免得咬人,然後才烤來吃),她寫著:「為什麼有名的關山落日前,為什麼驚心動魄的萬里夕照裏,我竟一步步踩著小鳥的嘴尖?」作家們用感性的筆觸,激發了當年還沒有什麼生態保育概念的民眾的側隱之心,也讓當時還不興盛的賞鳥或生態旅遊有一些不同的省思:「我是個愛鳥人嗎?不是,我愛的那個東西必然不叫鳥?那又是什麼呢?或許是鳥的振翅奮揚,是一掠而過,將天空橫渡的意氣風發,也許我愛的仍不是這個,是一種說不清的生命力的展示,是一種突破無限時空的渴求。」

  墾丁候鳥保護運動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用文學且感性的方式,讓民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生命的關係,因為生態保育是一條漫漫長途,只有改變人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保育觀念才有可能真正紮根,也才是執行保育工作的治本之道。

  一般所謂的運動,不只是理念的宣導,而是透過一連串各式各樣具體的行動,嚐試改變社會既存的行為、制度或文化習俗,以此來看,墾丁的候鳥保護,的確是台灣民間自發的第一個社會運動,因為恒春半島的居民每年秋天捕捉紅尾伯勞與灰面鷲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習俗,的確是非常困難的。

  據恆春當地老人家回憶:「小時候灰面鷲來的時候,整個天空彷彿罩著一片烏雲,到了晚上,每棵樹都棲滿了灰面鷲,大家都拿竹竿在樹上來回掃打,用不了多久,被打下來的鳥就可以裝滿一籮筐。」難怪當地流傳的諺語說:「南落鷹,來一萬,死九千。」對當地人而言,不管是紅尾伯勞或是灰面鷲,都是上蒼所賜予的天糧。

  AB寶聽我說到這裏,才瞭解現在可以快快樂樂的到墾丁賞鷹,原來背後有這麼多的故事。

  我補充說,最近墾丁國家公園與中央大學共同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套候鳥遷徙的資訊系統,我們可以上網去查詢候鳥何時會來到台灣,至少可以提前七、八小時知道,還有充裕的時間去迎接牠們。

  每年最早到台灣的是赤腹鷹,9月初就現踨影,社頂西邊的季風林是落腳處。隔天早上,起飛後,迎風滑到社頂公園東北方山谷,這個迎風山谷會匯流吹入山谷的強勁東北季風轉成上升氣流,這股上升氣流把盤旋的赤腹鷹送到高空,然後高空中另有一股向西南流動的氣流,會將牠們送往南方。鷹的起飛與降落,都必須逆風而行,跟飛機起降原理相同。因此抵恒春時必會飛至最南端龍抗,鵝鑾鼻,再來個大轉彎,逆風北飛,逐漸降低高度來到社頂公園。

  這幾年墾丁國家公園也將原本1010雙十國慶前後三天集中式的大型活動,轉型為九月及十月為期二個月的季節性常態活動,活動不再只有下午在滿州觀賞過境猛禽夜棲,更融合墾管處的鳥類調查工作,在每天清晨,於社頂欣賞鷹群出海南遷。

  AB寶放下報紙,兩人互相約定:「明年考完基測,我們一定要再去墾丁迎接那群遠道而來的客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