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底原本在新店溪秀朗橋附近將耗資三億五千萬興建一座攔河堰,在環保團體抗議下,工程暫停發包。

  這個工程要在新店溪築堤目地是把溪水擋下來,營造出一個離此地不遠的碧潭一樣的湖面,增加一個親水的遊憩空間。表面上看起來用意或許是良善的,所謂改善景觀,讓民眾多一些休閒遊玩的地方,但是令環保團體質疑的地方是,築堤改變河川自然水文,對生態的衝擊非常大,全世界的先進國家這些年來都不斷在拆除壩堰,恢復河川自然原貌,台灣怎麼以觀光為名而反而道而行呢?

  況且親水的空間不一定都要變成像日月潭一樣,自然彎延迴繞的河流以及河岸濕地,也是非常棒的環境教育場地,其實真的不必花大錢「攔河成湖」,除了浪費資源外還可能帶來許多新的環境風險。

  比如說堤壩除了將溪水擋下之外,也將溪流從山上自然帶下的砂石擋下,這些砂石原來剛好可以填補下游橋墩被水流沖刷走的泥沙。過去殷鑒歷歷在目,比如新北市三鶯大橋因上游鳶山堰而三度斷橋,高屏大橋也因為上游曹公圳攔河堰而橋斷。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也是水利工程專家李鴻源幾年前曾經說過,后豐、甲仙、五虎寮等等斷橋,並不是橋樑結構或盜採砂石,而是附近興建了攔砂壩,破壞下游河川淤砂可以自然保護橋樑的功用。

  新店溪攔河堰其實就是一座大型的攔砂壩。而且另一個可能的風險是,攔沙壩把砂子擋下後,久而久之積滿土石的河道等於墊高了溪床,一旦遇到颱風或暴雨,暴漲的水位夾帶著原先囤積的土石,很容易沖毀岸堤,越堤成災。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山區的河川,已經興建了二千多座攔沙壩,造成無數的災難,難道我們還學不到教訓嗎?其實台灣的海岸原本就靠河溪從山上帶下砂石來維持海岸的平衡,如今這些大量興建的攔沙壩、水庫,已使得海岸補充的沙源減少,海岸從平衡變成侵蝕,再加上沿岸魚塭超抽地下水,也造成今天全台灣十分之一的海岸都有地層下陷的問題。

  天然河川有急流、深潭、岸邊緩流等等豐富多樣化的棲地環境,同時原來的溪石與兩岸植被,都能夠消減大雨溪水暴漲帶來的災難。

  許多國家近年都在努力恢復河川的天然樣貌。美國佛羅里達州奇士米河曾經在四十年前進行截彎取直工程,不過在完工後發現人工河川帶來更多環境問題與自然生態的破壞,於是在二十多年前又開始進行復原工程,包括拆除河堤、碼頭以及許多人工構造物。

  我們要順應自然,不與山爭地,不與水爭地,該還給大自然的,就還給大自然。在全球氣候變遷的時代,若用「人定勝天」的思惟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其實,山會崩的地方,人就避開,不要勉強作水土保持工程,水會淹的地方,人也要避開,不要強做護岸堤防。這些讓出的自然空間,在平日就是我們可以做環境教育的場域,不必花大錢去「營建」出人工的「親近」設施,而且往往這些高高的擋水牆就是阻隔我們接近自然的主要原因呢! (11月有機誌專欄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