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慢慢有了失落感甚至挫折感。覺得沒多久以前還非常甜美可人的孩子,怎麼一下子變得這麼酷,不太理大人,甚至似乎有點叛逆,也逐漸擔心孩子會不會交到壞朋友,走入歧途。
其實孩子長大,脫離父母的保護,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原本就很正常,因為即便父母與孩子再親近,都不是屬於同一個「群體」。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被群體接納並且共同成長,是演化過程裏非常重要的本能。
而且許多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社會化不是繼承自父母,而是與同儕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信父母親們也會發現,大人們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講半天的事,孩子往往要理不理的,但是朋友的一句話,卻會左右他們的決定。
因此,聰明的父母親或許會發現,與其耗費精力對抗孩子(以及他們背後我們不瞭解的,來自同儕的壓力),不如把孩子周遭的好朋友變成我們的盟友。
簡單的講,假如孩子們的好朋友都是知書達理、品性端正、積極向上的孩子,那麼我們不只放心,甚至幾乎可以避免與孩子有任何摩擦爭執的機會。
因此,幫孩子尋找並建立好朋友的關係網絡,是父母親最有價值也是最有效益的投資。
如果孩子還是幼稚園或小學階段,父母親還算很容易安排他們生活範圍與交友的機會,比較傷腦筋的是,萬一孩子進入青春期了,他們打電話聊天或放學、假日一起邀約出門的朋友,家長都不認識的話,恐怕就必須多花些工夫了。
我們要儘量利用原本的家庭聚會或家庭旅行的機會,邀請家裏同樣有與孩子年齡相近的家庭,並且他們的價值觀與我們相同,那些孩子也是我們放心甚至欣賞的。
若是孩子在我們用心經營下,不知不覺與這些好孩子結交成好朋友,若是數量有五六位左右的話,我們就不必太擔心他們到學校或其他地方會被有問題的同學或朋友影響,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群」,不必再依附或尋找其他的群體。
更棒的是,當孩子的好朋友我們也都認識的話,我們的想法或人生經驗,也可以用間接的方式,從這些好朋友傳遞(影響)給他們。當孩子認為某些概念是他們自己互相討論出的話,參與的熱情會強烈得多了!
父母陪伴孩子一定要用心,所謂用心,就是要用心機,要懂得謀略,最忌諱不斷用強大的壓力反覆做完全沒有效果的事。
要用心而不要太用力,也只有我們用心思考後,才知道力氣該放在什麼地方。
(聯合報「教養版」邀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