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寶放學回家,看著報紙的頭條新聞:「12年國教,高中排富,高職免費」,A寶好奇的問:「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差別待遇?」B寶在旁邊也跟著問:「之前的報導不都是說政府強調一定會全面實施嗎?」
我回答:「雖然政府原先已有規劃與想法,但是任何政策真的要實施了,更多相關單位與團體各種不同意見的反映,或者說互相動員與拔河,以及看媒體或社會大眾的意見之趨向,最後政策臨時轉彎是常有的事。以12年國家的免學費政策來說,其實並不是民眾關心或最迫切的需求,可是一但全面補助高中的學費,的確會是一筆很龐大的經費,而且年年都得支出,若花在教育的總經費固定的話,這筆錢應該用在效益更高的地方,所以才會有許多團體出面反對政府原來的美意。」
A寶看我沒有回答她的問題,繼續追問:「那麼就不要補助嘛,可是怎麼報紙說只全面補助高職呢?這不是歧視普通高中嗎?」
我哈哈大笑:「這是一種妥協的藝術吧?若是政府不想政策跳票,又想回應不同的聲音,這倒是一個很聰明的決策。我問你們,通常我們補助或獎勵某種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A寶想了想:「是不是希望那種行為有更多人效法?」
B寶補充:「或者是基於公平或社會的多樣化來確保某種現象的繼續存在?」
我不禁鼓掌嘉勉她們:「回答得很好!你們知道這幾年全世界都非常關心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台灣這一陣子的媒體也不斷在報導相關的新聞,你們有沒有發現,大家除了檢討工作機會減少之外,同時也有個矛盾的現象,有許多工作找不到員工?尤其一些技術性的基層工作,或者必須在工廠或較不舒服的工作環境的行業缺工缺得很嚴重?社會輿論似乎認為加強技職學校是解決方案,因此以政策來鼓勵學生讀高職,似乎是大家的共識,這也是高職學費全面免費的原因吧!」
B寶繼續問:「大人說的,學得一技之長的技,是專指高職這類的職業學校嗎?那麼讀大學就無法擁有一技之長嗎?」
聽B寶這麼一問,我有點愣住了:「話也不是這麼說啦!古人說,360行,其實現在搞不好有三百六十萬行,大部份行業都需要某些特殊技能。不過隨著社會進步,知識普及,人人都想挑舒服一點的工作,比如說穿得漂漂亮亮,待在有冷氣空調環境優美的辦公室上班,因此大家都想讀更多書,擁有更亮眼的學歷,不想去做那些要花力氣或者會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行業,可是當大家一窩蜂去讀大學,那些想像中的舒服工作並沒有那麼多,所以畢業後就失業了,相反的,那些基礎的技術人員反而很缺乏,前一陣子不是說,水電、泥水、木工或油漆工總是供不應求,待遇也非常好呢!」
A寶問:「國外也有像台灣這種職業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嗎?」
我想了想:「我不太確定,但是我相信人同此心吧!不過我知道德國與台灣不同,他們自古以來就很尊重工匠技術,並且很早就實施職業的分流。台灣是國中畢業才選擇讀普通高中準備升大學還是讀職業學校,而德國是從十歲,也就是讀到小學四年級後,舉行一次會考,以成績判定你適合讀大學還是讀工匠職業學校。」
AB寶啊了一聲,嚇了一跳:「怎麼那麼早就決定終生的職業呢?」
我笑了笑:「所以各個國家的文化與習慣是很不一樣的,不過,德國很尊敬工匠,待遇也很好,一個普普通通的水電工人,薪水跟大學教授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你從小比較會記憶背誦,考試比較高分,學歷比較高薪水就比較多。」
B寶吐吐舌頭:「我相信台灣的家長還是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較高的學歷,因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我歎了口氣,結論道:「其實現在任何行業都必須不斷充實自己,精進自己的能力,所以真的要找到自己喜歡做,也適合自己天性的工作才能做得好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