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感動落淚的真實故事,也是一個「有志者事竟成」的勵志書,當然更是「白手起家轉窮為富」的美國夢最佳典範,不過不只如此,史提夫潘伯頓的現身說法,更可以讓每個家長,每個老師,每個有權力的人以及每個關心社會發展的民眾看到,閱讀對一個孩子的重要,不只是考試多幾分而已,閱讀可以帶給激發孩子生命的力量,改變孩子的人生。
史提夫.潘伯頓的人生可以說是拿了一手爛牌,他不只是被遺棄的孤兒,更悲慘地是被寄養家庭以極不人道地方式虐待,一般而言,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難有什麼未來可言,幸好有書,書成為他黑暗生活裏的一道光,讓他看見一個與他真實遭遇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帶給他生存的勇氣與努力的目標。
他所描述的這一段話:「我一逮到機會就偷跑到地窖(寄養家庭說他只配住在地窖裏),把自己深埋在書裏,我變成無懼地探險家,聰明的科學家,擅長解謎的人。」令人非常感慨,這種閱讀的樂趣與態度,才是每個大人應該送給孩子的禮物,而不是斤斤計較閱讀可以帶來當下考試成績多幾分的立即收獲。
越是這種看似無用的閱讀,卻越可能在往後人生裏帶來鉅大的影響,對孩子而言,書不該有「用途」,書應該只是用來感受快樂的,所以一本書愈有趣,愈能深刻留在孩子的記憶裏。
在一個人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偉大的家庭教育典範孟母,也抵不過環境的力量必須三遷,因為人真的是情境的動物,人很難逃脫周遭環境對我們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幸好有書,透過閱讀建構對世界與另一種生活的想像,那種憧憬,是超越環境限制的唯一力量,從「搶救一顆星的光明」裏,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書帶給生命的正面影響。
當我看著孩子捧著書興緻盎然地閱讀時,是這麼安靜與專注,但是我知道他們內心是很澎湃的,也許正在古代追捕巨獸,也許是在太空中冒險,我知道在閱讀的此時此刻,他們已經正在為將來的人生而準備著,蓄積著力量。
這些年台灣也正積極地在校園裏推行閱讀運動,但是我希望大人們不要以閱讀的數量來作評比,更不要帶有太多現實、功利或比較性的態度來「鼓勵」孩子,而是要用盡心機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其實我覺得這並不難,因為人類天生是好奇的,是喜歡聽故事的。
只要有精彩的故事,就可以讓孩子的想像力飛翔;只要有精彩故事,就能讓他們生起「有為者亦若是」之心;當然,只要有精彩故事,就能讓成長環境或經驗不好的孩子知道,原來生活可以不只是這樣,我的生命可以有另一種不同的選擇,這種看見,就可以激勵孩子超越現實的挫折與困頓。
「搶救一顆星的光明」就是一本這樣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