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於探討全球化的對與錯,而是在於「到底應該把什麼事全球化?」或者反過來講:「什麼領域的全球化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我是樂觀的,.經濟全球化既然是以法律規範等人為方式產生的,當然可以同樣用人為治理的方式瀰補其不足!.....
前幾年,當台灣正處心積慮想早中國大陸一步加入WTO而用盡各種辦法時,當時媒體所有報導的重點只是一再反覆強調「加入WTO以後,米酒一定會漲價」的消息。
當時有個電台記者曾訪問相關的民眾說:「請問加入WTO以後,你們有受到衝擊或影響嗎?」
只見受訪者滿面狐疑地反問:「WTO一瓶多少?怎麼這麼厲害,為什麼會打敗米酒?」
事隔多年,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人人知道WTO三個英文字,但卻沒有多少人瞭解它除了可以打敗米酒之外,它還默默地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
前一陣子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事件,似乎讓大家從政治及娛樂八卦新聞中,又注意了一下貿易談判的新聞,同時,最近因為台灣第一次有民眾到WTO會場外抗議,大學生李建誠被補,總算又引起民眾的好奇:「到底WTO是什麼?他們到底在抗議什麼?」
台灣不是以加入WTO為重大的政治成就嗎?
為什麼全世界的民間公益團體幾乎都反對WTO?到底WTO是什麼?
從1999年,WTO(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在美國西雅圖開會,卻被聲勢龐大的示威團體震得戛然而止。全世界所有不同領域的民間團體都深深感受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嚴重威脅,開始反省以及嚐試建構另一個新的經濟體系。
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
全球化是這幾年來最常被使用,卻最少被定義,或許是最常被誤解,最含糊不清(見備註),可是卻對政治或社會影響最深的一個辭彙。
不管你是認同企管大師梭羅所說的:「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都不可能停止,你若選擇不加入全球化,即等於選擇貧窮,全球化是個屬於勇者和強者的時代。」或是你懷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情,覺得全球化使得為世界上愈來愈多的人餓死以及帶來生態環境無法挽回的傷害,而選擇反對全球化,在對立之下,有些憤世疾俗者甚至演變成各種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以暴力或恐怖手段來對抗大企業或跨國公司。
我想,談到全球化,我們有必要區分全球化的幾個不同面向,比如技術科技的,通訊資訊的,生態環境的,經濟的,工作組織的,文化的,公民社會的……等等面向。因此,問題不在於探討全球化的對與錯,而是在於「到底應該把什麼事全球化?」或者反過來講:「什麼領域的全球化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比如說,對於環境保護的協定或條約,保障人權與弱勢族群的法律,是必須使其全球化,或者以網際網路及行動通訊為象徵的「資訊革命」,其長處是知識和資訊不會被少數人獨佔,這種「開放性」與「雙向性」,可以成為支撐民主人權的基礎。
因此,面對全球化,我們要以「全球治理」、「全球規範」的角度來著眼。
比如經濟全球化若沒有以長期的永續角度還有公平正義的在地觀點來加以思考的話,經濟的力量,會形成新帝國主義,正如同專家分析的,目前經濟全球化的三大特徵是:「經濟的新殖民主義,非永續性的經濟發展與國際性的經濟中央集權。」
有人悲觀的說:「全球化是本世紀末人類行為的一個無法回頭的趨勢。」從某個觀點來說,沒錯,正如同人類發現了「火」,就不會再回去過沒有「火」的生活一樣,科技及通訊進步所帶來現代生活的改變,這樣的全球化當然是不可能走回頭路,但是對於「經濟全球化」的改變,我是樂觀的,因為經濟全球化是以法律規範等人為方式產生的,當然可以同樣用人為治理的方式瀰補其不足!
基本上,經濟全球化是透過三個國際組織來達到以經濟力量影響(或稱統治也可以)全世界──世界貿易組織(即大家耳熟能詳的WTO),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會。
這三個組織以貿易、貸款與債務上對弱國進行管制與要脅,而這些組織的裁決權、審查權與同意權完全操縱在少數經濟強權的國家,開發中國家與貧窮國家(主要是一般大眾)只能任其宰割,甚至這些組織所訂定的規則凌駕於各國的法律,各國政府的主權也為之拱手讓人,這也就形成所謂21世紀界新殖民主義!
對於環保團體來講,全球化對環境與生態所造成的破壞更幾乎是不可逆的災難。
(下回繼續)
備註:聯合國國際開發總署曾在一項聲明稿中提到:「全球化就是要促使現代世界更為互助互利,更為休戚與共。」這樣的說法,真是又模糊又好聽,或許我們可以參照看綠黨所下的定義:「全球化是透過貿易與投資的規則以及私有化,在科技進步的協助下,結合公司的力量,將各國的經濟持續整合,成為一個涵蓋全球經濟的巨無霸。」
往後我嚐試以「全球化的省思」這個系列為名,跟伙伴們報告一些心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