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里步道』是一個運動,一種築夢的過程,一種喚起重新認識自己土地的情懷,我們願意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流著汗,用心去感覺台灣的面貌...所謂『運動』,是由下而上的,是民眾的身體力行與覺醒....... 

  自從423千里步道啟動之後,引起了各界的關注,許多媒體除了當天的採訪外,也開始作追踪報導,甚至行政院長看到消息,也主動提出『千里腳踏車道,萬里健行步道』計劃,並要相關部會結合地方政府,加入政府挑戰2008計劃之中,從今年開始構築,預計2008年之前完成。

 

  我看到報紙與廣播報導的這個消息,差一點昏倒,果然我最担心的事就馬上發生了!

  當初與黃武雄老師、徐仁修老師及小野先生在討論『千里步道』時,我們一致把它當作一個運動,一種築夢的過程,一種喚起重新認識自己土地的情懷,我們願意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流著汗,用心去感覺台灣的面貌。

  所謂『運動』,是由下而上的,是民眾的身體力行與覺醒,我們最怕的就是政府『剋日完成』的計劃。雖然,行政院長特別指示,未來步道與自行車道在施工時,都應符合可及性,與環境融合,使用環保材料三大原則,我想,這些原則當然是最基本的,但是一旦牽涉到施工,而且執行單位是數以百計背景素質不均的鄉工所承辦人員,一旦全國動起來,我實在担心原本的良法美意變成一場浩劫,因此,只有期盼更多人來共同監督政府部門所謂千里腳踏車道與萬里健行步道的計劃!

 

  不過倒想起前一陣子到台中演講時,有一位民眾問:「你們環保團體看到政府部門什麼建設都反對,蓋馬路、蓋工廠、鼓勵旅遊……好像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你們贊成的,可是政府或社會還是要發展啊,請問你們可不可以提出你們到底想要什麼?」

  這是一個好問題,民眾從報章雜誌得到的印象,的確就是環保團體都只是在反對!

  演講後,我再仔細想想,好像真如那位民眾說的,在台灣有太多不必要的建設,太多錯誤的開發,因此環保團體『破』都唯恐不及,那有時間去『立』?

  但是,就像對孩子的教育要用正面鼓勵是一樣的,當我們不斷地告訴民眾「不應該、不需要」之餘,有沒有可能訴大家「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有沒有可能嚐試以美好的事物來取代不必要的開發與建設?

 

  是的,千里步道是希望讓民眾看見所謂美好的步道是什麼?甚至我們夢想透過步道線的連接,擴及到面,讓民眾看見台灣鄉村真正的美麗,然後能設法將這些美好給保護下來。

 

  因此,假設我們希望政府部門參與的話,政府的角色應設是確保美好步道的沿線不要被開發,不要增加任何水泥結構物,不要有除草劑,不要再增添水銀燈。

  當然,我們也知道社會上任何事物興建與存在,都有產業、休閒與生態人文三種不同力量在拔河,我們期望這三種觀點是在開放性討論裏自然的融和,而不是由上而下來決策。

  『千里步道』既以啟動,會往何處走,目前誰也不知道,但是,公開討論與參與,是公民社會的重要素養與基礎。

  盼望各位伙伴表達你的看法。

  

走出生態與文化的台灣......寫於95年3月

 

  ........我認識很多朋友,可能去過紐約、巴黎、京都數十趟,卻沒到過南投埔里或台東石梯枰。

  我也知道有許多學生每年寒暑假輪流到美國、英國、澳洲去遊學,但是他們卻不認識城市邊的那座山,也沒涉過住家附近那條溪流。

  多年來,對於大家總是在政治上那抽象的台灣上打轉,覺得很厭煩,好盼望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與黨派,大家一起來認識台灣,拋開政治台灣,走出生態台灣,走出文化台灣。

 

  315上午,與一群朋友在花園新城住家附近的茶館聊天,黃武雄教授提出了這個「千里步道環台灣」的構想,有點類似天下雜誌推動了幾年的「微笑319鄉鎮」的認識台灣,不過我們是希望更進一步,用走的環行台灣。首先當然我們必須要找出可以連結台灣一圏的步道,這些或是古道,或是自然步道,或是鄉間小路,從一個縣到另一個縣,將台灣孤立的鄉鎮連結起來。

  單單在隨意發想的閒談中,就勾勒出非常多的可能性與令人期待的效益。

  我們決定在423,世界地球日時,在花園新城舉行啟動大會,在這期間,歡迎大家一起丟出各種想法與點子,滙集社會資源,在23日當天大家一起擬定行動策略與期程。

 

  這個計劃將由三位前輩共同掛名發起人,一位代表藝文與媒體領域的小野,一位代表自然生態領域的徐仁修,一位代表教改與社區大學的黃武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