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去中央化」、「透明」是非營利組織持續發展的關鍵。所謂去中央化,是避免中央集權,實際作法是採用「參與式的管理」,也就是承認沒有人是天縱英明,組織的決策是經由所有參與的伙伴在公平及透明的機制下逐步形成,甚至允許不同的意見也可以有嚐試的機會......
最近這一、二年,全世界都興起了一股「鄭和熱」,許多國際電子媒體以及國際刊物都以大篇幅或專題專輯的方式報導鄭和,因為國際媒體在各種歷史考證下,重新發現了鄭和,更訝異在六百年前的中國居然曾經擁有過這麼強大的艦隊。
反觀於華人世界,數百年來只著眼於鄭和是個太監,只知道「三寶太監下西洋」,很少有正式討論「鄭和艦隊」可能帶給我們的啟示。
鄭和的船隊由數百艘船所組成,船身長達一百多公尺,一個船隊有將近三萬名工作人員。六百年前,沒有現代航海科技工具的協助,率領如此龐大隊伍穿越印度洋,航行數萬公里到達非洲,這可是比哥倫布橫跨大西洋早上數十年。哥倫布、麥哲倫等等開啟西方所謂大航海、大發現時代,不但時間比鄭和晚,連船隊的規模比起鄭和更是差得十萬八千里,可是為什麼在華士台.達伽瑪以三艘小小的葡萄牙小船就開啟了歐洲對亞洲的殖民時代,那麼為何規模龐大數百倍的鄭和船隊卻沒有殖民歐洲、殖民非洲、殖民全世界?為什麼中國曾經有那麼領先的科技及海軍,卻輸給了原本那麼落後的歐洲?
探究起來很無奈,原來在當年明朝宮廷大臣的派系鬥爭中,贊成發展鄭和船隊那一派輸了,掌握政權那一派就中斷所有船隊出海,並且拆除造船廠,將對方派系的所有資源與人力納入自己的勢力中。
其實在皇帝換人大臣更迭的四十多年後,官方曾經有人試著要恢後海洋貿易,可惜的是當年的國防部長(兵部侍郎劉大夏)不僅下令禁止,更銷毀了所有航海貿易資料及技術等等所有的文件,他是根據當時他看到的事實所做的決定,因為他以為船隊帶回來的盡是些「檳榔、葡萄、駝鳥蛋……」等等無用之物,卻耗費國家資源與人力,因此他雖然沒有牽涉在之前的派系利益之中,但卻因個人的判斷而結束了中國對外的探索,也錯失了參與隨後整個世界的現代化進步!
有學者研究這段歷史後分析認為,中國在政治上太過於中央集權,以致於一個人的決定就讓中國的所有船隊消失。而歐洲的政治分裂導致「去中央化」,提供很多探險者與發明家非常多的機會,因為歐洲各小國及城邦諸侯林立,有什麼想法若在這個國家找不到支持,就到隔壁另一個城邦去尋找資源。
從這一段歷史來看,也符合現代企業管理所關注的,如何在大公司中仍保有創新的精神,允許瘋狂創意有機會可以被實現!
以非營利組織而言,在時代潮流中所面對的挑戰,決不亞於企業面對的生存競爭!我覺得「去中央化」、「透明」是非營利組織持續發展的關鍵。所謂去中央化,是避免中央集權,實際作法是採用「參與式的管理」,也就是承認沒有人是天縱英明,組織的決策是經由所有參與的伙伴在公平及透明的機制下逐步形成,甚至允許不同的意見也可以有嚐試的機會。
參與式管理不容易做到,但是似乎是可以讓知識與文化在歷史長流中不斷傳承與演進的機會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