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應某個幼稚園邀請,與家長分享一些經驗。他們給我的題目是『探索孩子未來的競爭力』看著眾多父母親們焦慮的臉龐,不禁歎了口氣:孩子們才讀幼稚園,大人們卻就在担心他們未來的競爭力!
同時也在思索台灣的教育改革到底成效如何?
1994年4月10日教育改革行動聯盟號召民眾上街頭遊行,揭開了台灣近年最大一次教改的序幕。二年後,歷經社會各階層的動員與研討,在1996年由李遠哲院長領銜提出了『教育改革總諮詣報告書』,至今剛好十年,檢視當初的四大訴求:
(一)教育現代化
(二)制訂教育基本法
(三)國中小採取小班小校
(四)廣設高中大學
除了第一項較為抽象(或項目繁瑣)之外,其他三項目標至今都已達成。可是,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教改沒有成功,孩子沒有更快樂,家長壓力沒有減輕,而且當初要求開放的措施,如今看來似乎都適得其反。比如說,一綱多本原意要活化教材減輕負担內容,卻變成每一本都要讀,多元入學鼓勵孩子可發揮自己性向與才能,卻變成每一元都要學,家長奔波於補習班才藝班的接送就累死了,更何況孩子呢!
因此,這十年來,補習班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五倍以上,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時間愈來愈長,嚴重剝奪了孩子正常身心發展以及家庭生活的時間。
假如現在已完成當初教改所要求的項目,但是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呢?
當然,我們很輕易可以找到替罪羔羊,因為家長的價值觀沒有辦法改變,還是成績至上,學歷至上,所以還是逼著孩子擠上所謂的明星學校。
可是,若是怪罪家長似乎也不盡公平,因為家長也是沒辦法的。
因為這一代的父母正經歷了近代最艱困的挑戰,因為經濟全球化剛好在這十多年襲捲全球,改變了全世界,而且改變的速度非常快,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那種在全球競爭壓力下的焦慮,家長只有用各種看得到的指標(好成績好學校)來確定孩子未來也許比較有競爭力。
而且,這十年來,家族鄰里關係完全崩解,小家庭在教養孩子上失去了來自周邊的傳統支持與協助的力量,再加上每個人愈來愈忙碌的上班生活,愈來愈頻繁的出差,讓家庭生活與親子關係更加脆弱。
因此,你要焦慮的家長怎麼辦?
我們必須面對這些困境,並且想辦法在其中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與可以互相支援的系統,而且與其整天掛念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知從自我成長與自我突破來引導。
後面附上昨天下午才整理好的演講題綱供各位朋友參考,我會在部落格中『兒童教育』這個專欄裏,以每星期至少一篇的頻率,寫成文章,與大家一起來討論這些相關的問題。
教改為何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野榕日誌系列之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