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手一機之外,以攝影為專業的人也不少。但是在眾多專業攝影家中,能像永和兄這般具有深厚人文素養,再加上對人的敏銳度,以及非常善於表達的口才,我相信是非常非常少見的。
除此之外,也很少有專業攝影家能像永和兄這麼熱心投入公益活動,除了參與荒野保護協會之外,也積極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
過去長達幾年的時間,荒野電影欣賞社的例行聚會都在永和兄家舉行,每次的聚會在永和兄的引領之下,次次都是令人感動的心靈饗宴,也是我在荒野趕路途中很棒的休憇站。
在這個影像書寫學堂裏我們將獲得的,不只是相片拍得好看一點而已,而是會重新打開我們的視野,看到生活中不曾被我們見見、不曾被我們看懂的東西。
上課地點在花園新城的蘭溪自然與人文協會,坐車到新店捷運站,搭新店客運綠3,直抵花園新城(車程10分鐘左右),下車
後面附上課程簡章,以及一篇我前2年所寫,介紹花園新城的文章。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
花園新城位於新店往烏來路上〈距北宜路轉新烏路的路口約
這個社區繞著山谷盤旋而上及而下〈以進社區大門的圓環為界〉,有一條蘭溪從社區裏流過,我常開玩笑說,我們喝過的水才流入直潭淨水廠,給台北市的民眾喝。整個社區地形結構完整,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因為已經有三十多年歷史了,又位處水源保護區,這幾十年來不能再大興土木,沒有新的人工建設,所以許多從我們周遭失踪已久的生物都逐漸回來了。
果子狸經常被發現,前兩個月,也有伙伴在社區大門口附近撿到一隻活蹦亂跳的穿山甲,至於蛇,更是經常會碰到的鄰居〈每天我停好車,要開車門時都必須稍微看一下,免得打擾到有可能掛在車旁竹林的赤尾青竹絲〉。住在我隔壁棟〈距離約一百多公尺〉的小琦,她家門口的花盆上已經有兩隻蛇固定上班一個多星期了。
因為這裏有山徑步道,有溪可溯,所以兩年半前荒野保護協會在此成立了定點觀察小組,並且在短時間內成為註冊人數最多的一個小組。
這裏的荒野伙伴也非常多,我認識的荒野義工幹部就有二十多戶,甚至去年在社區成立的蘭溪人文與自然協會的發起人,有一大半是荒野的伙伴。
大概因為這裏房價低,不管是用租的,用買的,都是一般上班族或自由工作者所負擔得起的。因此只要是喜歡大自然的人,搬上山,就很難離得開這裏,因此這裏的藝術家、自由作家、專業工作者、文字工作者特別多。
以一個一千來戶規模的社區而言,這裏的住戶臥虎藏龍的比例非常高。哦!我指的不是有多少高官或財閥鉅商之類的,我說的是那種特立獨行,而且認真生活的人。我所謂認真生活不是那種滿腦子只有工作與金錢的人,而是勇於面對自已,勇於拒絕物質誘惑以及社會主流價值的人。
梭羅曾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和他同伴保持同樣步調,那可能是因為他聽到了不同的鼓聲。」這種堅持跟隨自己心中清晰而不同的鼓聲,走出自己的路,這才是我所謂認真生活的人。
因此,若是你在花園新城裏遊走,與你錯肩而過的老太婆,也許是曾經名震中外的大建築師,那個柱著枴杖的老頭,或許就是你從小聽到大的文學大師;路邊逗著孩童玩耍卻老當益壯的老頑童,正是名聞遐邇的大詩人;甚至打著赤膊在慢跑的怪人,也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家……
這些或許是一般人眼中的怪人們,湊合在花園新城裏,卻是那麼協調與自在。
有好幾位這裏的住戶,人不在,往往門沒鎖而且大門是開著,他們說:「若是你看到門鎖著,就是我在房裏睡覺!」
這裏的房子依山勢而築,所以家家戶戶景觀不同,氣氛各異。有的靠溪,除了滿眼青山翠色之外,還可以聽到溪流聲;有的房子深入樹林裏,院子就接著山徑步道;有的是可以鳥瞰台北盆地,有遠離紅塵的心境。房子的格局型式也非常多,有電梯大廈,有小套房,有獨棟別墅,也有傳統公寓,還有幾棟隱蔽在叉路內的豪華巨宅。房價從數十萬到數千萬都有,適合各種需求的人選擇,也最符合生物多樣性,就像這裏的自然環境一樣。
我常形容,這裏的房子是蓋在山裏頭,別的社區是把山剷平,蓋了房子後再種上幾朵花,幾棵樹。
記得在1999年,荒野成立滿四年前後,我們正在思索荒野保護協會如何面對轉型與成長的挑戰,除了專職伙伴的倍增與分工之外,辦公空間也要做調整。當時列出了幾個新會址的可能地方,花園新城也曾考慮在內。
主要是因為除了自然環境之外,房租便宜空間也比市區大,不過最後還是想到交通問題而作罷。不過,當時也提到,花園新城倒是可以作為荒野義工訓練的基地。
想不到當年隨口講講的評論,如今卻逐步成真。除了北部地區的各種義工訓練之外,包括台中、高雄的伙伴,在課程開始或結束時,也都會儘量安排到這裏。
因此,這個台灣第一個規劃出的社區,歷經三十多年,雖然已不新,也不再是如「花園」般的人工錦繡,反而充滿了荒野般的原始生命力,我倒是覺得「荒野心城」反而是更名符其實的現況。
影像書寫學堂──蔡永和的攝影課
──訊息交流道系列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