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做決策或判斷時,通常我們都會信任高層主管的豐富經驗或者倚重所謂專家學者,即使我們肯徵詢基層員工或者到街上詢問大量群眾,所得到的看法,大概也只是當做市場調查的參考數值,不會有人相信這群「烏合之眾」會,比在會議室打著領帶神色儼然的專家們,更懂得解決問題,更懂得預測未來。可是,近百年來,有許多研究與調查發現,群體決策卻呈現了令人訝異的智慧。

 

  不過,若是要讓群眾智慧得以發揮,就必須考慮這些群眾不會被操弄,而且要注意到以下幾點:

1.      同質性不能太高,組合愈多元,智慧愈能展現。

2.      意見要有機會交流。群眾要多元,但訊息不能被隔離。

3.      不能有強勢主導。若有太強勢意見,群眾易被操控或模仿。

4.      不能有壓力。若因個人的好惡情緒或其他因素形成同儕壓力,甚至群眾全體情緒在失控中也不行。

因此,研究群眾智慧的學者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1.      多元意見,讓各種不同意見有機會表達。

2.      獨立思考,讓大家儘可能交流,卻還得維持獨立思考。

3.      分權管理,讓決策在最接近問題的地方做成。

 

  以上是一些觀念與原則,但是,對於NGO在實際討論時該怎麼做?

  記得我在六○年代參加童軍團時,就由團長帶領著以「腦力激盪」的方式激發思考,收集點子。往後這四十年,也看到有許多單位或團體操作過。但是,腦力激盪有它的局限性。

  這些年來,荒野保護協會倒是採用了一種相當不錯的方式進行團體討論,這種討論非常適合二十人以上,一百人以下的討論。

  討論進行時分為幾個階段,幾種規模層次。

  首先是將所有人任意配對,二個人一組針對特定問題討論,並且必須以書面作記錄

  然後是每二組再合併成為一組,再一次進行討論,仍然要做記錄,並且開始將結論或建議書寫在大張的海報紙上。

  之後再合併一次到二次,視時間或人數,最後剩下三或四大組時,再派代表報告整組的結論或建議,然後進行總結。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

1.      最多元,每一個人都有充份時間表達意見,即使再害羞再弱勢的人的意見,在第一圈,二個人一組時就可以被呈現出。

2.      有許多交流機會,但是又不會被某一、二個強勢概念所左右。

3.      可以避免意見被少數人的情緒所左右。

4.      2個人開始再一圈圈一直擴大討論時,不成熟的意見可以不斷被補強,也不斷可以增添新激發出來的想法。

 

  其實這樣的討論並不需要花到太多時間,甚至可以比一開始就採取大群組的討論來得省時間,而且,這種一圈圈擴大的討論模式,也一定能激發出最多的想法與意見。據我們實際操作觀察,大概人數在三十到五十人左右的團體,只要花大約三十至四十分鐘,就可以有相當好的成果。提供給大家參考。

 

如何在「烏合之眾」中進行有效的討論─志工與NGO系列之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