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8日台灣有十個縣市與國際同步舉辦抗暖化的遊行,因為從128日到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三次會議在印尼巴峇里島舉行。經過一個多星期辛苦的徹夜談判後,確定了未來的新的承諾與協議,以會議的結論來看,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願意並且已在著手進行更徹底的碳排放減量目標。

  台灣的人口年平均的碳排量是亞洲各國第一名,而且每年碳排放不但沒有降低的趨勢,還高幅度地成長,已經引起這次各國代表的震驚,並且對於台灣以全體國民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高耗能產業和高碳排放產業和低電費,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若不再採取國際能夠接受的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遭受國際社會的抵制。

  這幾年來全世界各國莫不卯足勁在為進入『碳管制』的時代而努力,可是台灣從政府到民眾,不儘沒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還年年急速增加(這十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名列全球二氧化碳成長人平均的排放量也高居全世界第四,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若以城市的排放人均數而言,高雄是全世界碳排放第一名,比全球平均數還高八倍)

  排碳量大意思就是能源消耗量大,台灣能源消耗多卻沒有相對應的經濟成長與國民所得,意思就是台灣的能源使用效率非常的差,(甚至比我們常批評的『高污染低效率』的中國大陸還差百分之四十)

  當不久的將來進入高油價以及『受排碳限制的世界』裏,能否減碳已經成為企業與國家競爭力決勝的關鍵。

  台灣的石油百分之百是進口的,能源依賴度非常非常的高,但是台灣的水、電、油、天然氣,幾乎是所有已開發國家中最低的,英國是全世界第六大石油生產國,但是他們的油電價格卻是台灣的好幾倍高,他們政府難道不怕民眾抗議?台灣的油電因為價格低,個人或企業就少了節能的誘因,同時產業也會因循苟且沒有足夠意願進行節能設備與技術的投資。

  『煮鍋中的青蛙』告訴我們,當青蛙有體力時不跳出這個鍋子,等到水煮沸了就跳不出來了,同樣的,對於企業或國家也一樣,當我們有能力改變時不改變,等到情況真的危急了,我們也沒有能力因應了!

 

  不過就在128日遊行前夕,有朋友傳來一篇題為「世紀大騙局」的文章,也列舉了許多科學數據與現象,說明所謂「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只是一場政客與媒體聯手打造的大騙局。也想起三年多前,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小說家麥克克萊頓(著有侏羅紀公園、奈米獵殺等書,也是急診室的春天影集的編劇)所寫的「恐懼之邦」就是以小說來表達「有政治立場的科學是危險的」這個概念,即便是以環保的正義之姿為名。

  克萊頓特別申名「恐懼之邦」這本雖然是虛構的小說,但是書的注釋,所述內容皆為真實,並且說他花了三年時間閱讀相關的資料,包括無數圖表、數據,可以說是用作學術論文的態度寫小說。

  克萊頓引用幾個歷史上的科學大騙局來佐證每個社會上每個時代是有主流思潮,不同觀點的討論是會被壓抑的,他的文筆相當有說服力,讓科學家也更謹慎與全面的研究暖化問題。

  不過對於地球是否暖化以及與暖化的成因與影響因素,也就是有關大氣和海洋生態,都是非常複雜的系統,也是「非線性」的系統。所謂非線性就是你對這個系統施以某一程度的改變時,它的反應不會和你的施加的力量成比例的反應,換句話說,有時候只有一點點改變卻產生很大反應,有時給它非常大的力量,它反而沒有多少反應,甚至會和原先預期的方向相反。

  這種非線性的系統,是因為有太多正回饋與負回饋互相的干擾消長,很不容易去預測,因此,在全球暖化的研究與觀察中,可以看到許多矛盾的數據或現象,因此也會落入「數據會說話沒錯,但是一個聰明的科學家會讓數據說他想要說的話」這樣的陷井。

  或許大概就是如此的考慮,今年十月,在日本最賦盛名的科普雜誌「牛頓」,就以「探究地球暖化真相」為專題,徹底驗證「原因」與「影響」。這是繼今年四月份,聯合國發表的正式報告後,再一次嚴謹的檢視最新證據與研究。在聯合國四月份的這份公告中,推斷地球不但真的在暖化之中,而且罪魁禍首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造成的。

  當然,我們除了必須瞭解地球暖化會帶來什麼結果,以及我們能為未來做些什麼之外,對於「懷疑論者」而言,我想重提在一九八○年代歐洲因環境議題論戰所發展的觀念「預防原則」。

  所謂預防原則就是指面對環境議題時,即使科學證據還沒有得到百分之百肯定的因果關係,就應該採取行動。因為歷史告訴我們,對於環境危機,一旦發展到十分肯定「就是這個罪魁禍首」時,往往情況已糟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再以通俗一點的方式來講,我們搭飛機買保險,顯然不是因為「確定它一定會失事」,所以我才花錢買保險,而是只要有會發生的可能風險,後就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來預防吧!

  何況,避免地球暖化的方法就是減少人類排放二氧化碳,而限制人們排放二氧化碳等同於節約能源,這對於迫在眉睫的「石油危機」,也是最具成效且必須的行動!只有把「石油供不應求」的時間往後延(節約與開發再生能源是唯二的辦法),以時間換取科技研究及相關準備措施,這才能避免文明因為搶油所造成的世界動亂,在一瞬間崩潰的可能性啊!

  人類社會發展到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現代,正是物質文明的顛峰,人類以高度的科技及強大的企管經營與運輸能力,「充分利用」(過度消耗或掠奪未來的代名詞)全世界自然資源達到幾乎無可匹敵的時代。

  但是,這樣的豐盛與繁榮,會不會是「迴光反照」?歷史告訴我們,幾乎所有文明的崩毀都是在社會昌盛繁榮到頂點之後,直轉急下,走向衰亡。

  人類往往無法記取歷史教訓,面對卡珊德拉般的警告,反而會譏笑是否危言聳聽,畢竟大賣場裏堆滿了便宜的貨品,草地還是綠油油的,一轉開水龍頭就有潔淨的水流出,不管從人類平均壽命、健康和財富所有指標來看,我們這個世代是人類有史以來狀況最好的階段了,說什麼人類社會即將崩壞,豈不是杞人憂天?

  有些朋友即便面對環境與資源消耗歷歷在目的數據與證據,半信半疑之下,還是懷抱著「科技樂觀主義」,同時也以我們這幾個世代的經驗充滿信心的認為「人類如果耗盡了一種資源,總是可以找到其他替代資源,滿足同樣的需求。」

  以目前的世界來看,若在過去「部落經濟」時代或許還有點緩衝餘地,但是面對經濟全球化那種以全地球為單一市場,在高度競爭且挾帶科技與管理能力之下,整個世界對自然資源的耗損已像一列失控的火車般,很難停下來,甚至只能眼睜睜看著火車失速而撞毀。

  先不管其他自然資源,單以石化燃料來說,大家低估了石油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它除了提供人類絕大部份的動力來源之外,我們這個物質世界,也全依賴石化產品(藥品、農藥、肥料…我們所用的、所穿、所觸碰到的世界,幾乎全是石化產品堆疊出來的),然而石油就在我們這個世代、三十年到四十年左右會完全用完,這個看法已經是所有專家學者與政府部門所同意的。即便可以找到新的能源,我們也得面對任何新科技的發展,然後進入我們的生活,成為廣泛性的產品,往往需要幾十年。能源轉換,所需要的成本與時間就更久了,因為改變的不只是能源本身,還必須包括設備以及所有相關的科技。單單想到,若是十年後,汽油稀有到一般人沒辦法拿來開車時,全世界數以十億計的車子該怎麼辦?所有以石化產品設計的鍋爐發電機組或運輸系統也一夕之間成為廢物,但是新的產品要生產,並且流通到世界所有地方,又是多麼浩大的工程?(屆時我們有「動力」與「能力」來生產與流通新的產品嗎?)

  「大崩壞」的作者戴蒙就提醒,翻開科技史來看,重大的能源轉變──如照明從蠟燭、油燈到電燈,燃料從木頭、煤炭到石油,往往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且令人沮喪的是,個人的照明與燃料的轉變,還算是最單純的事情就得花費那麼漫長的時間,何況現代的人口數量之龐大以及高度都市化的結構,一旦失去動力來源,後果真是不堪想像?

  我們只有不到十年的機會。我們必須趁還有餘裕時(一旦石油供不應求,便格不斷不斷飆漲是必然之外,有些沒有經濟或武力實力的國家,面臨沒有石油,當地民眾無以為生勢必產生動亂時,瘟疫也會隨之產生),投入所有可能的努力在替代能源的發展,逐漸降低對石油的依存。

 

  同時,每個民眾勢必也得改變對自然資源使用的態度,學習以更簡單的方式來生活。

  能源危機是我們這一代必須面對以及解決的問題,假設可以成功轉型順利存活下來,我們的下一代〈三十年至五十年後〉則必須面對溫室效應以及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

  環境是共業,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而獨善其身,就算是你再有錢,再富可敵國,都無法自外於這個文明,這個地球。

  共業唯有以共願來化解,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付出行動以及改變我們的生活時,現在的危機或許就是我們的轉機。.....有機誌專欄. 刊載於97年元月號

有機誌9.jpg  有機誌90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