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鐵路局針對工程人員舉辦了一場研討會「移動的生態美學──台鐵車站與沿線景觀設計研討會」,邀請我以「生態思維、工程手段」為題目作專題演講。在會中我除了提醒那些工程人員台灣生態及地質環境的特殊性之外,對於景觀也必須以較大的範圍且整體思惟來考慮。在回診所途中,我也想到,台灣在最上位的政策上,似乎一直是著重公路而忽略軌道的大眾運輸系統。
面對高油價時代(甚至即將邁入後石油時代),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面對,台灣勢必也將被迫讓全世界密度屬一屬二的高速道路系統(除了一高、二高,還有縱橫交錯的快速道路,外環道路,將台灣非常狹窄的路動切割得破碎又難看)逐漸荒廢掉。
石油會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用完,其實不必等到二、三十年後,頂多再五到十年,油價將會高到一般人開不起車子。或許有人會樂觀地說,反正科技會解決問題,到時候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等等新能源車會取代目前以石油為動力的車子。可是大家或許忘了,第一,即便真的可以發明方便又安全的新能源動力車子,要量產然後普及到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恐怕不只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第二,目前所有原物料(鋼材、塑膠…)以及工業生產全部是靠石油來推動的,一旦油價高漲,甚至買不到石油,那麼所有新產品的研發與生產都不可能做得到。
我想再強調一次,所有生產替代能源的機具(比如說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蓄電池…)都是依靠著低價且安全又方便運輸的石油來生產的,一旦真的有些國家買不到油時,不要說利用新科技或再生能源來供應老百姓的食衣住行所需,我想,恐怕工業與生產線都會停頓,更何況要買太陽能板,要輸送「再生」出的能源,困難度或許會大到我們都難以想像。
如何趁著台灣還買得起石油時(大家不要忘了,2004年初,原油每桶才美金不到二十元,當時國際能源總署的專家呼籲大家要有高油價的心理準備,當時那些專家預估未來五到十年,恐怕油價會漲到每桶三十美元,言猶在耳,現在每桶已到一百四十美元),趕快傾全國之力建構一個後石油時代的基礎設施,我所謂傾全國之力意思是不要有的部會不斷投資大筆錢在蓋耗用石油的公路,一方面再用微不足道,花拳繡腿式的經費與規模象徵性的推動非石油產業。
除了這個面對不久未來的能源考量之外,單以台灣的面積與發展,應該取法歐洲,而不是學美國。也就是台灣可使用土地面積小,不像美國地大,城市裏與城市間都以公路系統為主,我們應該學歐洲,不管是城市裏或城市間,都以軌道式的大眾運輸系統串連。
歐洲的地鐵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方便的路網早已是所有民眾最平等也最安全方便的交通工具。
記得多年前曾看過一位從事都市規劃的建築師寫的雜文提到,台灣在六、七○年代,進行城市規劃的選擇時,政策錯誤,將有限資源放在蓋大馬路而不是蓋捷運,他有點以「小人之心」地揣測說:「那些大官當然希望蓋又寬又大的公路囉!大家看得到嘛,而且又可以有一大堆前導車來擺場面,如果我堂堂一個高官出訪或巡查,只能在地鐵裏鑽來鑽去,那麼如何顯現我的威風,如何動員老百姓夾道歡迎塑造萬民擁護的形象呢?」
的確,台灣都市的捷運系統太晚才蓋,當老百姓已經買車在縱橫交錯的大馬路上奔馳,營建時不只浪費社會成本,都市硬體結構已形成後也不太容易再改變了。更何況,至今台灣各個城市,勉強算有大眾運輸系統的只有一個台北市(高雄才剛剛起步),逼得我們離開台北後,不開車好像也是寸步難行。
哎,後石油時代真的快到了,台灣準備好了嗎?哦,不,台灣有開始在準備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