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即將舉行廣播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在146個入圍獎項之中,公共電視有77個入圍,至於前些天已頒獎的小金鐘(兒童節目)12個獎項裏,公共電視獲得8個獎。
在國內近百個頻道中,公共電視有這樣的成績,的確令人讚賞,這也可以看出,在商業電視台因激烈競爭,廣告大餅愈來愈少,分食者愈來愈多之下,即便有心好好製作節目,恐怕都不太容易了。(去年全年全台灣近百個以廣告為生的商業電視台,分食245億的廣告費。唉,十多年前,台灣只有三家電視台,電視廣告一年卻有五百多億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奇怪!十多年前的電視節目似乎也沒有比現在好上幾十倍啊,若以每個頻道可以分到的錢來算的話。)
公共電視一年政府依法補助9億元,若再加上原住民電台及客家與海外宏觀電台,另外再加上10億元。就是這些來自全民的經費,讓公廣集團得以免於受商業消費市場的左右,可以製作比較符合理想的節目。
不過今天也看到報紙有一篇小小的報導,昨天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2009年預算,居然還是繼續凍結2008年應該給公共電視預算的一半。
咦?2008年不是只剩下2個月嗎?還有一半的預算沒有下來,那麼想必公共電視的工作同仁在製作節目及付款、簽約上面,一定是非常困擾、甚至會無以為繼吧?
奇怪,在一個法治的國家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呢?那些執掌預算審查權的立法委員應該是很瞭解行政程序的啊?年度快結束了,錢還沒撥下來,恐怕會讓做事情的人急得雞飛狗跳吧?
我不太懂,不知道有誰能瞭解?
後面附上三年多前寫的文章供參考。
台灣需要公共電視集團嗎?
…..以我個人長期關心弱勢團體以及台灣環境的公益團體志工而言,我是非常感謝台灣有公共電視存在的。因為公共電視,許多不獲商業電台青睞,或在各種政商壓力下的議題,都還有機會發出多元的聲音。
公共電視成立以來,在非常有限的經費之下(一年政府補助九億元),以單一頻道卻在兒童節目,戲劇節目,以及記錄片這些領域,建立了非常好口碑,甚至可以說是領導品牌。甚至前幾天,蕃薯藤針對網友所做的問卷調查,公共電視的新聞,以27%網友獲選為最受信賴及28%最喜歡的新聞頻道,高居所有電視頻道第一名。
我們常常批評,台灣媒體在收視率掛帥的惡性商業競爭之下,已經嚴重影響到台灣民眾的素質與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我們也常常羨慕,韓國可以在短短時間崛起,以電視電影等各種數位內容造成「韓流」,卻沒想到這是韓國政府投入多少經費與心力來從事媒體人才的培育。
我認識很多獨立製片的導演與尚留一絲理想的媒體從業人員,他們都表示因為有公共電視的支持,讓他們雖然「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依然能堅持在文化創作這個領域上。
因此,我認為公共電視集團,未來增加的幾個頻道,不管是「文化藝術」「兒少頻道」或「外語、國際頻道」,可以視為人才培育的重要投資,這一年幾億元(每個頻道常年經費只有二、三億元)絕對值得,甚至這些金錢,只是許許多多不必要的工程建設的零頭。
我認為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台灣需不需要公共電視集團,而是該如何確保公視集團的獨立性。讓公視是屬於全體民眾的,為公共利益存在的,可以獨立於政黨與政府之上,也可超脫惡質的商業運作,這在現在台灣,更是迫切的需要。
附註: 英國BBC一年總經費二千多億台幣。台灣公視一年政府補助9億元,再加上贊助公視的小額捐款,一年公視總經費只有十多億,大概只有BBC的百分之零點五。能以如此少的錢,帶給全台灣優質的節目與提供文化創意的人才發展的園地,實在是台灣的奇蹟。…韓國的公共電視體系共有三個電視台(KBS、MBC及EBS),其中以不可播出廣告的KBS-1頻道為例,經費主要來源為隨電費向每戶徵收之電視執照費,一年就約有160億元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