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一廟堂,那裏活的柱石
不時地傳出模糊隱約的語言……
人穿過象徵的林從那裏經行
樹林望著他,投以熱稔的凝視
正如悠長的回應遙遙地合併
歸入一個幽黑而淵深的和協──
廣大有如光明,浩漫有如黑夜──
香味,顏色和聲音都互相呼應
有的香味新鮮如兒童的肌膚
柔和有如洞蕭,翠綠有如草場
──別的香味呢,腐爛,軒昂而豐富
具有著無極限的品物底擴張
如琥珀香、麝香、安息香、篆煙香
那樣歌唱性靈和官感的歡狂。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太能理解波特萊爾的詩,甚至連欣賞也相當勉強。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詩很難翻譯的關係?我覺得甚至可以說,詩簡直不能翻譯。手邊波特萊爾的詩集是前輩名作家戴望舒所譯,應該算是最佳版本了,但還是幾乎沒有幾首看得懂的。雖然詩不是要看懂的,但是多少還是會令人有點沮喪。
波特萊爾一生似乎只有「惡之華」這本詩集,但是一百多年來他所享有的盛名,使得我對他始終沒有「放棄」,每隔幾年總是會拿起他的詩再讀讀看。
有人說他是浪漫派的詩人,有人說他是屬於「頹廢派」,並且這麼形容「他的詩往往呈現靈和肉的配合,一種莊嚴,熱烈和苦味,永恆和親切的混合,因此使得他的詩與浪漫派的詩有所不同。」
對這些文學批評家的意見,通常我是覺得「不知所云」的,但是日本國寶級大文豪芥川龍之介的這句名言:「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卻引人深思。
許多年來,常常自問:「你要什麼樣的人生?」
美國著名自然文學家梭羅這麼說:「人們過著靜靜的絕望生活。」
總覺得生命是自已的,我們不必為了別人而活,但是卻必須對得起自己,當一生將結束,我們若可以不後悔,不會覺得自己這一生不是白來一遭,那麼才算對得起自己。
因此,生命的意義對我而言是活得精彩,盡心盡力將生命能量揮灑出來,讓生命不虛耗。
那麼什麼是精彩,徐仁修老師詮釋得很好:「用歡喜的心去品嚐人生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不只品嚐,還要懂得欣賞。記得!欣賞你所經歷的一切人事物。「知道」是件事,去「經驗」又是另一件事,我們常在書中讀到多少動人的故事,多少真知灼見,像「情愛」、「寬恕」、「慈悲」、「愛人如已」……或許我們大多知道這些名詞,甚至完全瞭解它的涵意,但如果我們從沒有去「做」,也就無法體會它可貴的真諦,所以人生的精采是去做(實踐),去經驗〈品嚐〉,我們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