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因為金融風暴加上不景氣的影響,很多朋友有的轉換工作跑道,有的因為公司少了很多與客戶的應酬往來,總算能夠回家吃晚飯,有時間陪伴孩子,開始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
可是,當原本「失蹤」很久的父親,重新出現在晚餐桌上時,不但沒有增加家庭親子互動的溫馨時刻,反而給家人帶來許多的壓力與困擾。
我想,大概是這些爸爸們沒做好準備的緣故。首先是自己情緒的調整。大環境的確不好,公司的狀況也許不樂觀,但是這些擔心與負面情緒,無論如何要留在家門口外,或許在回家之前先去運動一下或者在車子裏唱幾首會讓自己快樂的歌曲,確定自己臉上帶著自然的微笑才進門。
再來我們也要考慮到因為家人已經習慣父親不在家也都能把自己打理得好好的,這個突然多出來的人一定是在狀況外,千萬要提醒自己不要以「視察分公司」的心態去「垂詢」各個「部門」現在手上的「業務」,而是要以一個「新人」的心態偷偷觀察「前輩」的動態與習性或喜怒哀樂的情緒。
如果孩子還在小學中年級以下,比較簡單,沒有三兩天,大概就可以融入孩子與媽媽之間的小圈圈。若是你的孩子已進入青春期的年齡,那就真的要多花些功夫了。
因為中學生的課業實在非常重,他們應付學校老師的要求與來自同儕之間競爭與互相比較的壓力已經很煩了,若是回到家突然多一個人來對他們東唸西唸的(家長只用言語關心,在他們看來就是嘮叨),你說親子之間氣氛會好嗎?
因此,重新回到家的父親,應該趁著孩子入睡時,偷偷拿他們的課本來讀一讀,把他們考試的測驗卷答案遮起來,自己考考看。他們的課業內容的理解,是進入他們現階段生活的必要條件,也只有從協助他們應付課業壓力開始,才談得上引領他們面對生命裏其他的挑戰。
所謂面對課業壓力,並不是一定要家長親自教孩子功課,而是我們知道課業的內容與進度之後,能夠利用課餘的家庭休閒時間,可以有一些比較好的安排。比如說若家長事先用心的準備,才有能力挑選些學校將來會教到的內容有關的影片來欣賞,假日出門旅遊時,也一定要事先作好必要的準備,那麼才能夠在快樂的活動中,加深孩子學習的印象與深度。
當父親真的理解孩子現在最關心的事,以及能感受到他們的煩惱與不安的情緒,好的家庭氣氛才有可能出現。因此,父親回家吃晚飯決不是人在場就好,而是要以當初追老婆、寫情書一樣戰戰兢兢的心情與努力來看待才是。
教育的天空
汝聞木樨花香麼?
主持「通泉草教育講座」李偉文、鄭婉琪對談的預告
大衛一三一
你聞過木樨花的味道嗎?且請先讓我引述一件禪門公案:
宋朝文人黃庭堅曾隨晦堂禪師參禪,苦不得要領。晦堂禪師有次就問:「論語裡面,孔夫子對弟子說:『二三子以為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你們這些學生以為老師對你們有所隱瞞,我對你們實無所隱瞞),這句話如何理解呢?」黃庭堅正準備回答時,禪師沒等他開口馬上說;「不是!不是!」有一天黃庭堅隨禪師到山裡面散步時,正值巖桂盛開,禪師問:「你聞到了木樨花香了嗎?」黃庭堅回答說:「聞到了」。晦堂禪師說:「你看,(對於道)我對你沒有什麼隱瞞的!」黃庭堅聽到後頓時有所體悟,馬上作揖對禪師拜謝說:「老和尚您何以這麼慈悲心切地指導我呢?」禪師回答:「只希望您能回到自己的本家(意指回復人的本來面目之意)」。
是的,木樨花香即是桂花香。黃庭堅聞到了桂花香,從大自然中領悟了人的自然狀態。對我而言,每一次我聞到木樨花香,卻真的「回到自己的本家」,那是大自然在我五歲住天母時,以嗅覺的形式,留給我對於童年最深刻的回憶。
※※※
自然,是本週六(
對談的一方,花園新城居民的
另一方則是鄭婉琪園長,台大社會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職人本基金會,種籽學苑,後來承繼花園新城素有盛名的森林幼兒園,改在社區內立案設立通泉草幼兒園,推廣樂活觀念的幼兒教育。通泉草是我兩個女兒-一個畢業,一個正在讀的幼兒園,有相當豐富的兒童繪本,低師生比的學習與照顧,每週數次的戶外活動,充份地運用社區的自然資源進行教學活動。
我打算從一位生活在花園新城社區的家長的角度,叩詢兩位主講者對「自然」與「孩子教育」之關連性的看法。以「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真正的益處是什麼?」「身處於自然環境中,父母能夠給孩子什麼?」作為問題的核心。
在我的想像裡,談孩子的自然教育,其實除了一般家長熟知的生態教育或者是霍華.嘉納的的「自然觀察者」智能發展外,其實還可以討論幼兒身上具有的自然能力,孩子用這種“整體抓取”的能力,學習語言,肢體表演,感知環境,但是漸漸地因為制式的教育與腦部抽象形式能力的發展而退化,人也從無畏、寬容、好奇、創意變得束縛、狹隘、單調、呆板。父母如何辨識、進而保有孩子這種自然能力,也值得進一步地討論。
而談論「自然」,其實可以從具象,物理的大自然(nature),到中國古典裡的「自然」(老子說:「道法自然」,這個自然則指涉一種真實的,絕對的,本有的狀態)人與具象,物理的大自然一旦建立連結,人的情感可以進入一種安全、信任、喜悅、溫暖無懼的狀態(摘自
這場座談會其實背後還有一個更具企圖心的意義層面-花園新城作為一個社群,藉著討論,對外展現社區居民的教育意識與主張。其實,社區裡聚集著許多高度關心孩子教育的家庭,他們對於生活環境,教養方式(例如多數家庭沒裝有線電視,或孩子基本上是不看電視的),人際互動(孩子與孩子,孩子與大人)學校的選擇都已經形成隱而未顯的見解,透過對談的參與與互動,這種見解可能變成一種教育論述,或許能夠提供整個社會一個參照的觀點。事實上,雖然形式上是雙方的對談,但是實質進行時可能更接近一種團體的意見激盪,把社群的教育觀點聚焦、清晰起來。
※※※
侯孝賢導演曾在一次專訪時,談到童年的一段深刻的記憶片斷:那是暑熱的夏日,他爬上了樹偷摘芒果來吃,因為怕被抓到,吃的時候很專注的注意四週,於是樹枝晃動,蟬的鳴聲等諸多景像,凝結成為一種氣氛。這段記憶後來形成候導的電影風格,也成為電影「童年往事」的一個片段。
生活在花園新城的孩子,大自然會在孩子的童年會留下一種印記,這種印記是整體的,印象的,把人與自然,“自然地”聯結在一起,烙在心靈裡面,這種聯絡並非來自書本,那些解析的,認知的,關於自然生態的知識。這種印記或人與自然的聯絡其實對孩子的一生是有深的影響力,只是我們不清楚它的發生什麼作用,作用又什麼時候發生?
自然,讓黃庭堅悟了道,讓侯孝賢走向電影,讓李偉文創了台灣參與人數最多的環保社團,讓鄭婉琪開了間自然環抱的幼兒教育園地。歡迎大家來花園新城參加這場親子教育座談會,重新讓自己理解,讓孩子建立與大自然之間永不分離的聯結關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