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寒暑假長長的假期中,我們通常捨不得把這難能可貴的時間浪費在安親班裏,而是提前規劃、排定夫妻倆的年休假,以及吆喝一些好朋友,一起來計劃孩子們的假期。
在孩子讀小學二、三年級一直到五、六年級的暑假,是如寶石般珍貴的時光,每年我們總會邀幾個家庭,大家輪流負責照顧,讓孩子住到不同的家庭裏,除了可以體會不同的生活之外,不同的家長還可以針對每個人的專長興趣或人際資源,幫孩子安排不同的學習主題。因為孩子是跟一群他們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所以任何學習也都像是玩耍一般有趣。
這種幾乎不花錢的「夏令營」,比許多要花大錢的營隊效果還來得好。
當然我身邊有些家庭環境比較好的朋友,感受到培養孩子國際觀的重要,因此除了全家一起出國旅行之外,還會想辦法送孩子出國去見識見識。
在以前大概是高中大學才會有的外國交換學生機會,現在不少焦急的家長往往在孩子才上小學就逼著她們參加遊學團或國外各種夏令營隊。
到底花大錢,讓小孩子去參加這種短期旅行與學習,到底值不值得?
我想,不管什麼方式的旅行,包括和家人渡假式的休閒,甚至到此一遊拍照留念式的觀光,對孩子而言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一些印象與收穫,但是若希望孩子因此而『更有國際觀』,那未免是太沈重的期盼了!
我認為所謂國際觀並不是讓孩子認識了幾個國外著名的景觀或建築物,也不是參加一些夏令營,和國外的孩子一起在營隊裏玩遊戲,或者一大群台灣去的孩子一起在國外教室上幾堂英文課,就能有更開濶的視野。國際觀也不只是知識上可以對外國的首都或物產人口如屬家珍,甚至即便你讓孩子讀著與外國學生一樣的教材,也不見得孩子就能有國際視野。因此,該如何把可以背誦的知識,變成孩子實際生活中體會,這種與生命經驗及情感的連結,才是讓孩子改變與主動學習的動力。
因此,對於培養孩子的國際觀,我反而比較著重透過影片,尤其許多拍得又好看又深刻的紀錄片來認識不同的國家。
像這種利用影片激起孩子學習與探索的熱情,對於引起孩子學習才藝的動機也很有幫助,而且父母陪著孩子共讀共讀電影共同分享心情與討論電影,是親子溝通互動的很好機會。
比如以學習樂器來說好了,若是沒有先引起孩子認識音樂,欣賞音樂的動機,那麼彈鋼琴對孩子來說,或許就像學打字一樣,不停地按著這個會發出聲音的機器,雖然能夠彈出音樂,可是卻不見得懂得欣賞樂譜上的曲子。
至於如何激起孩子對於音樂的熱情,我想,透過好的電影(或日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方法。不過,在體會到這一點之前,我們還是曾犯過一些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因為我太太會彈鋼琴,因此在知道懷孕之後,家裏就買了一台電子鋼琴(體積小,但是彈出的聲音和鋼琴很像),孩子上小學後,就送去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的連鎖鋼琴教室,每個星期一晚上參加團體班學習。
可是沒多久,我們就發現,孩子平常根本就不會主動去彈,往往都是星期天晚上被強壓著練習隔天要驗收的進度。
後來實在搞得每到星期天晚上家裏氣氛就很差,於是就甘脆把課給停了,不再要求她們彈鋼琴。想不到神奇的事發生了,當她們不必去上鋼琴課後,她們反而常常會在做完功課時,自己跑去彈鋼琴。看完「歌劇魅影」的電影之後,要我們找譜子給她們彈,看了「交響情人夢」(日劇)後,其中好幾首古典樂也看她們自個兒彈得很高興。
欣賞音樂與學彈琴是兩碼子事,琴是表達音樂的工具沒錯,但是心中若沒有音樂想表達,彈琴只不過是手指頭的運動而已,而且這樣的運動量還真是不足呢!因此,在學任何樂器之前,先讓孩子聽音樂,玩音樂、發現音樂,除非孩子要求,否則不要「教」他音樂,我常會覺得,絕大部份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樂器的孩子,長大後也許終其一生不會再拿起樂器來演奏,但是,若是學會欣賞音樂,等於幫孩子找到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窗口,終其一生,他們都會受用無窮。
大概因為沒有上安親班,所以AB寶下課後時間非常多,我們也會鼓勵她自參加各種校內外的比賽,在一定的期限內努力準備那些競賽能力,同時也因為這些比賽是她們自己願意參加的,所以學習起來也相當主動與積極。
比如說每次參加科學展覽比賽。
對於AB寶平日的作業或科學展覽,我們基本上要求她們要自己動手,家長可以跟她們一起討論,提出些問題引導她們找到方向,但是內容與成品一定是她們一筆一劃寫出來的。
很多有心的父母,知道創造力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是很重要的,於是又在到處尋找那裏有教創意或教科學的補習班,大家都忘掉了,其實兒童本來就都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惜的是,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很快地被父母給毀了,在安排得喘不過氣的課程中,眼睛裏的光茫一天天暗淡下去了!
要孩子有創造力,保存好奇心,關鍵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裏,有沒有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 鼓勵然後聆聽他們發問,但是不必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訴他們答案,只要熱情地回應他們:「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與找答案!」
(二) 編故事,不要列舉一大堆事實。
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說法)而不是單純的事實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給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編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三)給孩子時間去想。
這是大人最常犯的毛病,問孩子問題,通常只等一秒鐘,孩子若是沒有回答,就馬上告訴他們答案。其實想想我們也真荒謬,我們提的問題,大概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來(甚至幾千年)多少前輩的研究與發現,我們卻期待一個孩子在一秒鐘就想出答案?
(四)小心我們平常話的用語
在討論科學問題時,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如果是一般的鼓勵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科學探索而言,這些贊美等於暗示討論已經完畢,有了標準答案。家長可以用「那真有趣!」「哇!我以前沒有這樣想過呢!」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一些看法,讓討論持續下去,才會有更多的想象與新的可能性產生。
若是要談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斷地補習、考試之下,孩子的創意怎麼還有可能存在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