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台北內湖捷運線通車,除了台北市每個行政區都有捷運通過之外,在大台北地區,往後七、八年之內,每年都將會有一條捷運線通車,台北的捷運路網逐漸形成,也將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思考模式。
曾經數次停刊又復刊以及多次改版的誠品書店所發行的雜誌,也就是標舉著「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建立起台灣關於閱讀新視野的「誠品學」月刊,以「捷運好生活」做為專輯報導,其中有一篇專訪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把城市還給人們──蘇瑜棻採訪
以雙手大張的大鵬展翅之姿,投身荒野保護志業十幾年時光的李偉文,帶著爽朗笑容,大步抵達新店捷運站。談到台北,這個包括了自己、家人,與兩百六十多萬居民生活的城市,及從計劃、興建到目前終於進入收網期的台北捷運工程,身為土生土長的台北孩子,李偉文始終在一旁默默觀察著自己最熟悉的台北城,「整體來說,有捷運之後的台北變漂亮了,或者說,有機會變漂亮了。」
為何捷運能讓台北變漂亮?李偉文分析,台北縣市每日有四、五百萬的人口流動,光是滿足這部分的運輸需求,城市本身便必須做出很大的讓步──僅有的空間必須建造馬路,讓往返人口通行無阻,卻犧牲了居民大量的生存空問。有了捷運之後,對於馬路的需求相對減少,城市的空問就能還給城市的居民。「多出來的空間化為綠帶、公園與更多生活棲息地。居民利用捷運代步,便能夠將馬路還給市民,城市就有機會變漂亮。」李偉文相信,影響居民最直接的,就是環境本身,「這樣的結果對居民絕對是好的,因為人是活在環境裡,環境的改變最直接就是影響到人,包括人的個性、人的生活、基因,都會受到改變。」
城市快捷系統對環保和生態資源的影響,除了節省油料耗費以及保護環境,還能夠大大降低郊區化的情況。「大家心目中的美國夢,就是像電影裡面演的一樣,住在郊區的大豪宅裡面。」過去美國挾帶著大量好萊塢式的概念,深入全世界其他國家,讓人們相信在郊區擁有豪宅,就是理想中的高品質生活以及美好人生,「其實這嚴重破壞了郊區的自然環境,在全世界的都市發展也造成很大的麻煩。」
都市內部交通不便,造成居民外移到郊區生活,緊接著的馬路興建、郊區生態破壞、汽車油料耗費、空氣汙染等問題,都會應運而生,「沒有捷運,都市就會變成人們的使用/拋棄型工具,只管來這裡上班、洽公,不會多做停留」,李偉文表示,捷運最大的好處,就是把人留在都市裡生活,而市民正是都市真正的靈魂。不過,有了捷運的台北,還是藏著都市發展的隱憂;「它會讓我們逐漸喪失空間感。」在歷史發展的軸線中,城市的發展有其脈絡可循,自古文明從河岸開始,逐漸往兩旁延伸發展,沿著河岸在都市裡行走,就能夠清楚閱讀和感受到城市的歷史和底蘊。「但捷運讓每個人的通勤方式變成──鑽進樓梯、從另一個地點的地底下冒出來,對城市的認知,慢慢變成點狀的了解」,台北盆地的形狀、文化歷史的延伸發展和脈絡,種種概念都會逐漸消失,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
「現在的年輕人對台北都停留在『 點』 的概念,加上全球化影響,每個捷運站出來之後的景色,都是一模一樣的連鎖店和城市景觀,那會是無聊乏味的極致。」擔心下一代對自己居住的城市沒有整體認知,和空間的鏈結逐漸薄弱,居住在台北,卻渾然不知身在台北,著實令人憂心。「人一旦喪失歷史感與地方的連結,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如何朝向落實歷史的縱深和在地的鏈結,將點狀變成面狀,找回城市生命的層次和豐富,或許不只是主政者,同時也是城市居民下一步的功課。和其他城市相比,李偉文認為台北的確是個特別並且得天獨厚的城市,在極近的距離內就有山、有河、有海,於是更應把握自己的特質與豐富的文化底蘊,保留各年代及歷史發展的因緣際會,並結合已經趨於完備的城市快捷系統。「『 豐富』 就是城市的資產,我們不要用粗暴的工程和結構性的手法,破壞軟性的資源。」雖然台北捷運還有許多改進空間,但正如同物種演化過程的混亂、模糊和交錯的轉型期,也是城市居民必須要忍受的過程。
雖然還有許多溝通、發展和推廣的路要走,李偉文樂觀地認為,結構既然已經完備,主政者就應讓城市和快捷系統都能夠永續經營,「政府應該讓台北變成一個更適合人居住的城市:讓馬路更小、行人更大、綠地更大;行人在都市中行走的時候不需要躲躲閃閃地提防車輛,而是可以在行走的時候隨意停下、坐下來看書、發呆、休息。」最主要的,還是透過捷運把地景還給人,把城市從車子行走的城市,變成一個適合人們居住、散步、生活的城市。
「希望有一天,捷運能讓台北成為『 行人我最大』 的城市。」李偉文如是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