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時候住萬華,雖然算是當年台北市最熱鬧的地區,因為常常到萬華火車站的倉庫附近與卸貨廣場玩耍,所以感覺倒還是天寬地闊,偶爾到家住新生南路與信義路口附近的外婆家,才真正地覺得是蠻荒之地,那時候整個新生南路還是瑠公圳,在孩子眼中簡直是條大溪流呢!

  小學讀的老松國小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出生當時也算是台灣戰後嬰兒潮吧,剛好趕上學校人數最多的時期,記得當年號稱老松國小是全世界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有一萬多人,只要想像每天早上升旗典禮與放學典禮全校擠在操場排隊的情況就非常壯觀。大概因為學生人數是在短時間內爆增,來不及增建校舍,所以就把大禮堂用活動木板隔間變成教室,同時上課分成上下午班,一個教室二個班級共用,不管高年級或低年級,一律讀半天,一個星期上午上課,另一個星期就改下午班。這種情況到了我小學畢業沒多久就改善了,因為附近新蓋了好幾個中小學,把老松的學生整批接收過去。

  中學時搬離萬華,就像大部份的台北人一樣,往東邊移動,當年的瑠公圳封起來了,忠孝東路四段的稻田也不見了,101大樓所在區域原本的稻田、靶場、亂葬崗也都消失了,而我也幾乎不曾再回到萬華。

  隔了將近四十年,在一次研習會中認識了老松國小校長,知道現在老松的學生只剩下八百多人,除了感慨少子化的威力之外,也看到城市發展的興衰變遷,也有機緣再重回母校,同時也參觀了剝皮寮老街。

  這個現在成立了「台北鄉土教育中心」的歷史街區,緊鄰老松國小南側,與廣州街、昆明街、康定路三條馬路圍成的長方形街廓。因為從日據時代就規劃成學校預定地,長期禁止增建改建,無意中留下了從清朝至今,最完整的舊有街型與建築。這也想起了台北市麟光捷運站附近有個百年來被當做彈藥庫的山谷,因為長期管制的關係,整個山谷除了一兩座庫房與軍營之外,沒有任何人為的干擾,無意中保存了非常難得的自然公園,也就是荒野保護協會認養的富陽自然公園。

  剝皮寮老街剝皮兩個字聽 起來非常驚悚,好像電影恐怖片裏的殺人魔老巢穴一般,其實這個地方清朝時名稱是福地寮街,到了日據時代改稱為北皮寮,光復之後,再從日本的北皮寮發音轉回中文發音就成了剝皮寮,不過,也有人認為,剝皮寮剝的是樹皮,因為清朝從大陸運杉木到艋舺港,就在此地剝皮的緣故。其實這個老街位在艋舺東南邊,當年是通往古亭、景美、中崙、大安的重要連絡道,就在左鄰的龍山寺至今仍香火鼎盛,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這個老街規劃成鄉土文化中心,是學生做本土教學非常適合的場所,也是大人回憶童年居家景致最好的地方,整個區域從民國77年開始徵收,88年全部居民淨空之後就開始規劃,在93年硬體復建工程完工,也設立鄉土教育中心之後,整個空間做不同的展示,善加利用這裏原本的機能做成特殊的展場,比如米店、旅社、茶桌仔店、船頭行、神壇、浴室、診所醫院,印刷裝訂廠,藥房,還有國學大師章太炎旅台的居所…等等做原狀復原,也有將其他民宅整建好後當作特展的空間,在略呈曲折的三公尺寬的街道上教步,彷彿回到了幾十年前的台北市。

  二月份有一部由鈕承澤導演的國片「艋舺」,就在這裏搭景拍攝,片中的佈景有一些就留下來繼續展示,讓大家看完電影之後可以到這裏尋找片中主角奔馳、打鬥的地方。

  其實台北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之下,融合了多種的文化與建築遺跡,若是能夠以更細緻更前瞻的視野規劃的話,可以變成具有豐富層次的美好生活空間。

 

剝皮寮 033.jpg

 

剝皮寮1 03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