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台北縣政府打算要在小學周三原沒有排課程的時段,加上三小時的英語活化課程,引起了喧然大波,反對與支持的聲音都有,依著不同的立場與觀點,似乎也都各有其理由與根據。

  同樣的在最近,環境教育法三讀通過,強迫各級機關與學校,每年都要上四個小時有關環境教育的課程,這個措施所有的輿論幾乎都贊成,也可見得近年對於環境變遷的影響,已經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這個議題。

  記得幾年前以行政院永續發展教育組召集人身份在教育部開會,商討如何推動永續教育相關課程時,教育部次長抱了一堆資料跟與會的委員抱怨說,所有團體都希望在學校課程綱要內加入他們關心的識題,不管是環境,兩性平權,民主及媒體素養….每個新領域也似乎都很重要,但是原來各個科目,比如國文等,又喊著說時數太少,可是大家又希望我們不要讓孩子負擔太重,希望能多留下一些空白自由發揮的時間,那麼多互相矛盾的要求,我們要怎麼做?

  的確,不管是教育主管機關,家長或老師,面對著全球化高度競爭與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的孩子究竟該具備那些能力?該上那些課程?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真正重要的東西才足以應付未來的生存考驗?我想這些是近年來最困擾家長的問題。

  有時候蠻羨慕歐洲許多國家中學必修邏輯學(哲學),因為總覺得我們的孩子科學知識即便非常豐富,卻往往欠缺科學精神,甚至有時候連大人對於最基本的邏輯判斷都沒有,常常講話顛三倒四矛盾百出,不知道和我們求學過程中完全沒有邏輯訓練有沒有關?

  我也非常好奇,為什麼新加坡可以做到規定每個中學生畢業之前必須讀完原本紅樓夢一至四十回?我相信紅樓夢對號稱一直在中華文化熏陶下的台灣人而言,也不見得有多少人看過原著版本,但是我不得不佩服新加坡的勇氣,將紅樓夢列為必修,至少是進入華人傳統文化與人情世故非常好的讀本。

  每個國家對他們的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的安排也都如同台灣一樣,是經過多少專家的討論才能定案施行,同時也不斷因應時代變遷而調整,但是不管訂出多少宏偉的目標或詳盡地檢驗指標,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具有適當的能力去回應未來世界的需求,以及具有主動積極且熱情的態度去面對不確定同時越來越模糊且快速變遷的世界。

  因此學會能夠不斷學習的能力,以及有高度的勒性與挫折容忍度,甚至是樂觀積極的態度,這種兼具包括「能力」與「態度」並重的素養,也許是孩子學習與成長歷程真正必修的科目。

  那麼到底需要那些科目?

  我想這沒有標準答案,我也不相信能夠建構出一套舉世通用的最佳課程,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責任外包給學校或補習班,因為學校的課程基於必須可以量化或檢視的要求,所以勢必會趨向具體的知識性課程,但是我們其實也清楚,在這個時代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各個學門,各種產業,所謂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往往三年、五年之後,就完全被淘汰了,未來社會會出現的產業或存在的職業現在或許都還沒有出現,我們如何教導孩子現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因此,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與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是父母親可以給孩子的最重要競爭力的基礎,同時若能讓孩子對宇宙萬物的神奇與奧妙所感動,就比較有機會激發孩子對知識追求的熱情,有了這樣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我們就不必擔心他們未來有沒有能力去找到適當的工作,當然,若家長行有餘力,也要讓孩子懂得傾聽別人,表達自己,善於與人溝通,能夠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否則即便能力再強,學歷再好,但與人互動不良,恐怕也很難在未來普遍會採用的「專案計劃」執行的工作模式中存活下來。

  因此,討論必修科目關鍵不在於增加那個科目或時數要多加幾個小時這樣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在每個課程的學習中引導孩子具有未來需要的能力與態度。

 609國語日報.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