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那對雙胞胎女兒AB寶二年前從小學畢業時,因為她們讀不同班級,因此有機會兩個人分別都得到市長獎,學校要她們寫一段感言佈置在牆面上,我們問她們怎麼寫,B寶愣愣地就朗誦出:「感
我們一聽,捧腹大笑,「什麼嘛,暗中的協助,好像秘密情報員般!」,相信老師們看到也一定覺得真是滑稽,只是B寶還是一副理說當然的表情:「咦,有錯嗎?!」
其實也真的沒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確需要老師與家長彼此密切的合作,但是,無論如何,在學校裏,還是以老師為主體,家長再怎麼關心,還是屬於協助的角色,一定不能喧賓奪主,造
我相信有兩種家長會令老師頭痛,一種是漠不關心,另一種就是太投入,整天提供意見,天天出現在學校。雖然家長若能夠適時的協助老師來塑造班級氣氛,讓孩子在活潑且和諧的班上過著他們人生中最初的社會化學習,我想是很重要的,畢竟小學階級正是價值觀建立的時候,同儕互動的影響逐漸會凌駕家長的耳提面命,因此,班級的氣氛是相當關鍵的,既然老師是班上的靈魂人物,老師情緒是否因為安心而穩定,因為得到肯定而快樂,在在都會影響到孩子們潛在性格的發展,這一部份在學業成績看不出來,卻遠比課業來得重要。
在台灣,不管那個鄉鎮或都市,小學的水準或值得信賴度,普遍來講都很一致,換句話說,讀那個小學差別都不太,我想,大部份的家長都會認同這一點;但是,到了國中階段,要選擇那個國中,或那個類型的國中,大家似乎就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的確,國中階段,是孩子求學階段最艱困難熬的時期了,除了青春期身心成長必然帶來的風暴之外,升學壓力也是一生各階段中最大的挑戰(因為考得好不好,一翻兩瞪眼,不像考大學或研究所,有許多不同的選擇,相對壓力就小,同時那時後年紀也比國中時大,較成熟,承受壓力的能耐也會強一點)。
「教養可以這麼浪漫」是我在孩子小學畢業前彙集我陪伴孩子成長過程的一些心得與紀錄,這本書出版後,有許多朋友跟我說:「我相信在小學階段還可以照你們的做法來努力,但是我很想知道AB寶上國中之後,你們是不是還能維持教養的理想,也很希望你們繼續分享你們的經驗給大家。」
我知道許多朋友在孩子上了中學之後,就棄守教養的責任,因為孩子功課壓力愈來愈大,休閒時間很有限,所以孩子幾乎就「外包」給補習班了。
的確,相信到了中學之後,大部份的家長對於孩子功課學業上所能著墨的地方就愈來愈少,不過這個時候我覺得父母親的角色反而更加重要,要更加用心地安排孩子下課後的生活。
孩子在面對未來世界,具備該有的知識,只是最起碼的基礎,真正關鍵的反而是知識之外的能力。學校課程有結構與體制上的限制,身為家長是改變不了的,我覺得每個父母親都必須要有自力救濟的心理準備,不只是消極地想辦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而已,而是要積極地把下課以後的時間當作一個完整的教育領域去用心營造與規劃。
這個領域包括從想像力、創造力到冒險、獨立自主,溝通協調等等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建議家長可以幫孩子組成「共學團體」,找幾個學伴成立課外學習團體,或參加社團活動來學會各種大能力。
別以為學孩在學校就叫做團體學習,那充其量只是跟三十個學生同坐一個教室罷了;所以,孩子放學之後的課外時間,千萬要好好規劃。
跟一群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的「共學團體」,即便都只是學習而不是玩樂,過程也都是快樂的。
何況現在的孩子非常欠缺團體討論和團隊運作的機會,在我們以前時代可能相對容易,跟街坊鄰居孩子一起長大,經常跟不同年齡層的小時打混磨練。然而,目前這些條件都不見了,孩子多被局限在課堂上單方面聽課,同學互動變得很難。
組成課外「共學團體」,家長的負擔也比較小,就時間資源來說,家長不必自己陪小孩,如果有四個家庭輪流,各自負責四分之一的時間,是還可以容許的;如果要使用外部資源或外聘老師,對只要付四分之一的錢,經濟上也還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共學團體」不但節省家長的時間跟金錢,還能整合彼此的人脈和資源,享有四倍、五倍的加乘效果,絕對比一個人單打獨鬥有更多好處。
這是一種對於家長來說比較容易的自力救濟之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