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雜誌12年國教專輯的採訪稿
學習有三種:人生、知識領域、考試成績的學習。家長要確保孩子在人生找到好角度、對知識有熱情、考試成績當下過得去。
我認為學習的動機來自於情緒(喜怒哀樂、痛苦、自尊等),而絕非理智;孩子絕不會被你說服,如果他被說服,只是當下要討你歡心。孩子激發出學習熱情的動機,有時是來自同儕間羨慕的眼光(這也是情緒),而不是對於知識本身的追求。家長要務實,不是要你不重成績,而是幫孩子找窗口、找工具和方式,家長應該花一點心思來引導出孩子的動機。
偏偏教學現場,都是講課本,都是知識的灌輸、孩子聽不進去的大道理。你以為講「好好讀書對你人生有幫助」很白話、很淺顯,但他沒有真正聽進去,沒有真正感受到。況且二十五歲前,大腦前額葉沒有發展完成,所以在那之前,要不要做都是靠情緒在決定,找藉口才用理智。講再多道理沒用,孩子不想做就不想做,你要他做,他做到也是「你叫我做的」。這些情緒,往往不足為外人道也,自己也講不出來。
讓電影跟他講大道理
我覺得一起看電影是和青少年談話很好的觸媒。因為看電影會有感動,不用講大道理,找到合適談論的影片,挑起對的情緒,家長只要丟點東西可以討論就好。
另外,社團很重要,可以培養綜合性的能力,包括同儕互動必須溝通、協調合作;有機會從發想、規劃找資源、找同伴,靠著自己去完成一件事;而且可以提早練習失敗,要讓孩子不斷有失敗的經驗,學生時代失敗愈多成本愈低。考試考一百分對未來沒有幫助,這種能面對失敗、溝通協調、有信心去執行規劃的能力,才更重要。如果沒有適當的社團,就鼓勵孩子找幾個好友,自己去計畫,去完成一件事,這個訓練很重要,偏偏在我們教育中很少有這種練習的機會。
例如,我雙胞胎女兒之一的B寶在北一女的國文課,老師要每個人挑一個論語中的人物來拍一段四分鐘、有劇情的影片,讓你跟四、五個人一起去完成。當老師真的有心安排,孩子就多了這種訓練。其實各科都可以這樣做,跟一群人溝通協調、從發展到執行完畢、從執行中經歷失敗。做什麼都可以,辦演唱會也是練習啊!
自己選擇,就能說服自己忍受
另外,讓他們在青少年階段,有機會為自己做決定、並為選擇負責任,也是很重要的練習。AB寶小五時我就問她們:「你想讀怎樣的高中大學?」當時他們就讀社區附近的小學校,選擇國中時,我們可以選擇留在社區附近的小型中學,或是要到市中心念滿額學校,但勢必會非常辛苦。於是我問他們自己的想法。她們都回答,想讀好的高中大學。我問為什麼?她們說可以認識好的朋友。但我認為這個理由太單薄,繼續追問她們,她們才說可以學到比較多能力,去幫助別人。
這樣的動機我覺得就比較好,學習新東西雖然可能很快樂,但準備考試、考高分的過程卻很枯燥乏味,要自己去忍耐。她們自己選擇讀競爭激烈的滿額學校,就要能忍耐其中必然的痛苦,是自己願意,才有讀的動力。
剛上國中第一個禮拜A寶每天哭,因為以前學校很小,她是風雲人物,很快樂。國中每個年級二十幾班,每天考試,她每天覺得很寂寞、很難過。不過因為是自己選的,就可以慢慢接受。即便不適應,知道有一個更大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做這件事的動機,就能說服自己去忍受。
我常常鼓勵孩子,當他們設立學習和成就的目標時,不是要看自己能得到第幾名,而是要想辦法把動機放在能夠幫助別人。譬如他們得到獎學金、稿費,都會拿去認養小孩、或捐到孤兒院。
我不覺得這是太唱高調的教養,而是希望他們養成一種能夠安身立命的價值觀。因為未來的時代,如果一直追求在任何專業「贏過別人」,你會非常挫折,因為失敗的機會比成功的機會多太多。
全球化時代,好工作是極少的,只需要最頂尖的一、兩個人才,若你不是這頂尖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