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也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光是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產業,到二○三○年就將增加兩千萬個工作機會,美國也有研究指出,到二○三○年美國每四個工作者,就有一位會是綠領工作者,台灣則預估,綠領從業人員將有百萬人以上。
其實面對後石油時代,高漲的運輸成本勢必會大幅逆轉過去三十年來的貿易自由化,將回歸到區域化,也就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必須在地能夠自給自足,可以說是回到部落經濟,因此,每個國家如何掌握自家資源,並且生存在一個低碳的社會,將變成國家永續發展的關鍵。
我們可以預測,未來每個工作,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一定都會轉變成綠領工作,換句話說,綠領工作是未來僅存的工作機會,所以每個人都必須思考與定位自己的專長與工作,重新學習新的知識與能力,不然很快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比如說,歐洲已經通過將要求能源使用產品的生態設計,美國也在草擬能源清潔法案,都將要求進口產品必須列舉碳含量(碳足跡),超過標準則課徵高關稅,甚至禁止進口。
對於建構低碳社會,首先就從檢視我們日常生活與工作對能源使用的狀況開始,因此這些年出現一個新的熱門行業,也就是能源技術服務產業,他們主要工作是協助客戶節約能源,並且用客戶省下的電費來支付改善空調效能的支出。換句話說,企業不必花錢支付購買新設備,新空調系統的費用,而是用省下的電費用來折抵這些設備與技術服務的費用,創造雙贏。
的確,節能省能是一門好生意,省能所創造出來的能源與開發新的再生能源同樣重要。
國內從事能源技術服務最久的是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近幾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也正在積極培訓相關的專業人才。台北縣政府去年起也在社區大學中開課,培訓低碳規劃師,協助社區規劃,執行自己的低碳目標,並且與綠色生產力基金會合作,成立社區低碳診所,有減碳醫師駐診,配備了一百多種儀器,免費為一百戶以上的住宅社區把脈開藥方,這兩年來,低碳醫生已診斷過一百八十多個社區。
在台灣現階段可以吸納最多就業人口的,大概是強調健康永續的綠色新農業,這也是台灣農業未來的出路,尤其目前台灣有機農業只佔總耕地不到百分之二,而化學肥料是溫室氣體最重要的來源,如何全面轉型將是努力的目標。同時行銷綠色農業需要更多專業,要突破既有產銷體系的龐大結構,就必須由知識來引領,打造一個農村的資訊平台,把新的專業知識,資金與社會人脈帶進農村。
而且台灣目前眾多休耕的農地,是否能夠利用來生產生質能源,比如油麻菜籽、向日葵、大豆等高含量的植物,其中油麻菜籽與向日葵有壯觀的黃色花海還可以促進在地的觀光旅遊呢?相對於石油,生質能源取之不盡,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與造成的其他空氣污染,又遠低於石油與媒碳。
除了飲食,住宅的改善也將是需求重多的綠領工作,綠建築所需的材料的發明與生產,從建築物的外面到裏面,大大小小的材料,設備,從硬體到軟體,充滿無數新的可能,也需要非常多不同層次與種類的人才投入。
比如說是否可以利用結構與設計的改變,來降低對能源的使用?主張藍色經濟的比利時科學家鮑利成立了零排放研究創造基金會,認為當下的綠色經濟是用生物學來解決環境生態的瓶頸,但是在生物界每一件事都有例外,並不符合商業的真正需求,而藍色經濟是以物理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物理學一切按著定律運行,例如熱空氣往上走,蘋果熟了往下掉,結果是可以預期的,也符合商業的廣泛使用。
鮑利觀察到高高立在地上的白蟻窩,不管外面多熱多冷,蟻窩使終保持攝氏二十六度,濕度六十一度,不需用任何耗能設備,牠們怎麼做到的?答案是利用物理定律,熱空氣往上流動,白蟻利用許多通路來控制空氣流通。另外他也發現,斑馬黑白相間的條紋交互作用會產生氣流,可以讓身體表面溫度降低攝氏十度,因為白色會反光可以降溫,黑色會吸光可以增加表面溫度,所以白條上方空氣比黑條上方空氣涼,黑條的熱氣上升和白條的冷空氣形成壓力差,就會產生氣流。
像這樣不用化學物料,不必消耗能源的設計方式,還有待各種領域的人才去發現與設計,更重要的是,除了蓋新的綠建築之物,數以千萬倍的舊建築物的改善,更需要於眾多綠領的專業人員去施作。
而且低碳社會除了建築物之外,還有整個都市規劃的重新調整與改善,也亟需大量的人才,甚至營造人與自然相處的空間,也需要很多生態研究與解說人員。
再加上我們日常使用的任何產品,都必須重新設計,這些綠色生產,綠色產品設計,都是新的綠色商業,也需要新的人才。比如說,我們需要全新的觀念來從事任何產品的設計,美國建築師麥唐諾與德國化學家布朗嘉就提出「從搖藍到搖藍」的理念,相對於從「搖藍到墳墓」,也就是商品使用後就丟棄的形態,提倡產品在設計之初就能考慮到能夠讓產品再度使用,是另外一個產品生命周期的開始,沒有產生任何不必要,無法處理的廢物,像大自然一樣,所有東西都是循環的,在數十億年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體系中,沒有任何廢物的產生,一個生命的死去,是創造出另一個生命的來源。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劇烈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用全新的思惟與全新的人才來應付未來的挑戰,但是我們在綠領人才的培訓上,卻遠遠跟不上世界的需求,因為綠領人才最重要的是跨領域以及異業整合的能力,以目前台灣學校教育的結構,很難培養這樣的人才。
我們必須非常努力,因為時間真的不太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