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日本的少子化非常嚴重,但是日本從1980年至2009年,新生兒數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二左右,但是台灣從1980年至2009年,新生兒減少百分之五十四左右。
長期以來,我們也一直認為日本的高齡化非常嚴重,但是高齡人口(65歲以上)的比率,從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超高齡社會,法國花了76年,美國63年,日本21年,台灣是創紀錄的19年,也就是我們的因應準備期只有非常短的時間。換句話說,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個人家庭的影響是結構性的大變化,其他的先不講,單單老人的殘病照護能力,就不再是未來的家庭能夠負擔的,以前是幾個兄弟姐妹輪流或合力照顧年老生病的祖父母、父母,這下子一個正忙於工作的年輕人要照顧多位老人家,除此之外,社會也會增加許多單身老人的照護問題。
其實台灣還能維持一年十多萬的新生兒,還多虧了許多生母非台灣籍的新移民的貢獻。全台灣368個鄉鎮市中,有超過三分之一鄉鎮市,正在就讀國中小的學生中,新移民超過百分之十,其中有幾個鄉比率還高到三分之一,有幾個村甚至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是新台灣之子。
許多鄉鎮人口結構嚴重失衡,包括台北縣的平溪、坪林、雙溪等鄉,老人的人口(大於65歲)比幼年人口數(小於15歲)多了三倍以上。
另外,台灣各縣市發展的均衡度也有嚴重落差,平均國民所得最高的鄉是新竹縣寶山鄉,達到755萬元,但是倒數的宜蘭大同鄉的居民平均年國民所得只有九千元。
甚至在同一個縣市,但是不同鄉鎮的國民所得落差也非常大,比如新竹的寶山鄉是755萬,但是尖石鄉才只有三萬六千元;雲林縣的麥寮鄉376萬,但是四湖鄉才只有六萬四千元。
除了國民所得分佈極度不均衡之外,各縣市的資源也有嚴重落差,比如單以藝術文教單位的數量而言,我知道許多偏鄉沒有書店,甚至一整個縣沒有書店,但是單單以台北市的一個行政區,比如大安區小小的沒幾平方公里內,卻有一百三十六家書店,三個圖書館,192個藝術表演團體,635家醫院或診所,178家便利商店。
五都選舉在即,資源將再度集中至大者愈大之處,區域也將隨著人口結構老化而受到更多限制,如何平衡區域落差的問題恐怕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迫切的挑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