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尋訪都市桃花源──報導與專訪系列之21

 

  這兩年台灣的房屋市場正在復甦中,曾經有人言之鑿鑿房屋景氣循環有一定的規律,也想起1989年前後,房屋市場一日一行情天天都在漲價的熱絡情況。

  19957月當時在雜誌社任職的徐錦淳伙有一篇專題報導與訪問,標題是用尋訪都市桃花源,其實那一年也是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時候,或許也是同樣一群漂泊的都市人在尋找心靈原鄉吧?

  採訪當時,我住在民生社區裏傳統的舊公寓,當年底,AB寶出生後,我們就往郊區搬,住到汐止白馬山莊,到了AB寶上小學,我們往更山上移動,住到新店山區的花園新城。

  隨著生命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搬到不同地方,居住的環境的確會影響我們的心情,但是反過來說,只要有心,我們的確也能夠改善我們周邊的環境,錦淳這篇報導就是個例子吧!

 


 

希望在遠方?

──桃花源不須逃離都市...1995.7

徐錦淳◎文

 

無論是希臘人柏拉圖提出的『烏托邦』,或中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自古以來,人類內心深處總潛藏著對美好居住國度的想望。

 在現實生活的反射下,『美好的地方』似乎總在遠方!

對九○年代的台灣人而言,都市是許多人的故鄉,更難以逃離。

然而在一切以經濟發展為前提之下,都市却成為空氣污染、噪音肆虐、鄰里不相聞問的冷漠之所。

午夜夢廻,一群有實驗企圖、有行動力的儍子,各自透過自己對理想國度的擘劃,開始了建立都市桃花源的可能!

這些覺醒的都市人,思索著所有的居住問題、並勇於『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居住空間』!

於是,在對生活品質的重新反省下,建商為住戶築居住大夢,居民從小我做起,重建現代的鄰里關係,他們在努力改寫都市人的居住史。

 在蓬勃興發的社區參與中,『都市桃花源』是否就此成形、呼之欲出?

 

  為了許多實際的理由,

都市,仍然是大多數人一輩子的故鄉,

就讓桃花源成為遠方的風景明信片,

把『希望』落實在這裡,在現在!

 

  拜訪藝術工作者陳銘濃,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主要是他的工作環境!

  入眼的大屯山溫柔矗立、柔亮的淡水河蜿蜒橫流,河灘上一艘小船隨波上下,一隻快艇破寂而出,這是在陳銘濃位於台北縣八里美園新村的工作室窗前看到的景色,滿室的收藏品、書籍、作品與展現個性的空間,顯示出主人對居家品味的要求。三十八歲前是室內設計師的陳銘濃,在為許多業主勾勒居室夢想之際,也極力為自己圓一個從職場退休後,專事藝術創作的夢,這樣的美麗景緻讓創作的心情自在廣闊,除了陳銘濃,從事藝術創作的林懷民、蔣勳、楊正雍、表演工作坊的團員們,都先後到此為鄰。

  對這一片山水與藝術家朋友,陳銘濃有地靈人傑的驕傲,他表示:「個人的居住空間可儘量按喜好、個性去改善,但是,外面的山水可不是隨便就可握在手中的。」也因此,找這房子時,花了不少心力,看著他拿著望眼鏡觀察河灘上的提琴手──招潮蟹,邊和我談他如何和孩子們藉自然觀察間進行的家庭教育的專注神情,生活在美好的地方,就落實在他的現實中。

 

     都市發展欠缺永續成長

  然而絕大多數的現實都不是這樣的,九○年代的台灣社會,都市聚集大部分討生活的人口,居住空間狹小、公共設施與綠地不足、污濁的空氣、嘈雜的環境、還有令人難以預料的鄰居,使得每個人、每個家庭居住於自己的一方公寓裡,以家庭和工作場所為核心,家以外的問題則是他人或專責機構應該做的事情。

  這樣冷漠疏離的態度,剝奪了人性自在舒緩的一面。孤寂的心靈、活得窩囊的憂鬱情緒再加上『相識滿天下,知交有幾人』的感慨,使得許多人抱著逃離都市的想法,午夜夢迴被KTV歌聲驚起,也不禁擁被尋思何時賺夠錢買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等有閒,上山下海到遠方!

  只是,不是每個人都像陳銘濃一樣有機緣、有能力,因著工作屬性找到喜歡的環境!也因為,絕大多數人工作在都市,機會在都市,不得不把家也安置在市區,共同感受社會脈動的新奇多變與不安,也必須承認好客親密的鄉居式鄰里關係已經瓦解,親朋好友住在一夥的地緣網路更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警戒防衛,少管閒事的自保心態,似乎能夠獨善其身已經不錯,更遑論兼善天下了。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陳亮全,近年來以專業知識協助動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公眾事物,他說:「長期以來,經濟考量在一切發展的前題,都市的發展更缺乏永續成長的眼光,如果說國民所得提高不是為了生活品質更好,對居住者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公共設施趕不上人口成長,空間規劃不合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淪落,『非居住文化』在沒有品質標準可論的居面下,一直存在。

 

      新的人際關係尚待重整

  然而舊日的美好時光,一直存在於大部份由鄉下遷移進都市的人的心靈深處,而大多數的老台北人也說:「二、三十年前,台北還算是鄉下。」的確,這社會變動太快了,新興的都市人角色多變、性格不定,需求太多、時間太少,人性的要求面更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舊秩序崩盤,新的人際關係尚待重整,有心人便以自己的方法建立社會關密的尺度。

  台北『民生健士會』已經成立五週年了,創辦人李偉文和柯蘊慧夫婦,希望藉由每月一次的讀書會,把忙碌的朋友們相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專業領域,讓大家接觸到本行以外的知識,並深入瞭解各人對社會付出的性質為何?貢獻在哪裡?李偉文說:「這樣就不必每次碰到朋友,只是聚餐泛泛交談,最累的是,每次只碰到一個朋友。」這樣的做法在開始一段時間之後,也曾得到冷漠與忙碌的無奈,期間朋友們有些出國進修、調差、懷孕、遷移,陸陸續續進出讀書會,但都會保持通訊,民生健士會的通訊也是大家分享話題的重要刊物。

 

      建造美好的地方

  由於不想消極逃避周遭的現實環境,更不願等到退休搬到鄉下才開始生活,李偉文和柯蘊慧一直抱著從周邊環境做起,並且從現在開始的心態,李偉文說了一個小故事:「前幾年搬到民權東路時,三十幾坪五樓的舊公寓,外觀髒兮兮,搬去的那個星期便貼布告說:定於星期天大家一起油漆樓梯間,請大家準備刷子即可。結果,那天居然幾乎每家都全家出動,有事情外出的,也事先打電話說明,一到五樓,兩個小時便粉刷完工,刷完後掛些畫,鄰居間也相互認識了,從此每年春節前,共同粉刷樓梯間成為例行節日。」李偉文表示,希望大家參與的事,不能對人期待太高,也要評估可行性,刷樓梯間所費不高,即使別人不願幫忙,自己動手做也不過一天時間,個人可以負擔。事實上,許多事情後來的回饋都是意想不到的。

  由樓梯間延伸出去的鄰里關係,突破了垂直居住形態溝通的困難,而由三十幾坪空間佈置成朋友輕鬆分享個人經驗的場所,所延伸出去的是,每位朋友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所進行的省思,成員中有的組社區讀書會,有的辦社區報,有的是社區管理委員會的一員,每個人重新肯定自己在『這裡』的角色,袋鼠媽媽讀書會楊麗華在通訊上表示:「……每個人分享不同的成長智慧試煉效果,沈潛內涵,而後延伸出社區主義中的另一種可能……任何偉大的理想,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生活做起……。」

 

      認同改造需更多的參與

  都市人口上班遷移性大,很難區分哪裡才是影響個人最大的地方,『個人組成』變成最大團體,對於共同生活的環境中所潛藏的問題,雖然都有共同感受,卻未必觸發為共同改善的行動,所以,在這個擁擠的都市中,每個人要尋找的桃花源應該由找尋自己的認同開始。

  李偉文認為在民生健士會中,充分運用與發揮都市人學習的能力與成長的渴望,這種朋友間的互勉,成為提倡生活品質的動力。

  建造美好的地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更深切認同並改造四周的環境,包括硬體的設施軟體的人性尊重,還需要更多的參與討論與行動的能力。踏出李偉文在三重湯城牙醫診所自設的社區圖書館,才深切感應:人就是都市裡最可貴的資源,每個人都是那麼特別,交集出多樣的可能性。

  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明竺是大台北華城的規劃者,但是他選擇住在市中心,「因為,這裡有畫廊、電影院、商業街、豐富的資訊、多元的文化活動,這些快速的節奏、變化的生活型態,正是都市的活力,許多人是適合都市的,選擇都市的。」

  為了許多實際的環由,都市,仍然是大多數人一輩子的故鄉,何不讓桃花源成為遠方的風景明信片,把『希望』落實在這裡,在現在!

桃花源.jpg   桃花源0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