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這些年,不管到圖書館或書店,看到滿坑滿谷印刷精美內容豐富生動,種類繁多的兒童圖物,內心總是充滿許多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是羨慕現在的孩子有這麼多精彩的書可以看,可是另一方面又很感慨現在的孩子因為影音聲光娛樂太多,很容易失去了安安靜靜進入閱讀世界的機會。我的童年時代沒有電玩,沒有什麼才藝班補習班,也沒有什麼好看的電視節目可以打發時間,因此課外書很快就成為排遣寂寞的良伴。

    民國五十幾年讀老松國小,那個時候台灣經濟正從農業慢慢轉型為工業,大部份家庭雖然清苦,但是社會風氣純樸,也相當具有人情味。還記得拿著玻璃罐到巷口雜貨店「打」花生油的情景,當時家裏買雞蛋都是挑較便宜的破蛋,可是即便生活這麼拮据,父母親還是會省出一點點錢讓我們到位在牯嶺街的舊書攤買書。

    當時也正是台灣人口急劇增加的階段,老松國小學生人數超過一萬人,因為校舍不足,學生只好分為上午班跟下午班共用一間教室,也就是某些班級這星期只要是上午上課 ,隔周就改成上午放假下午上課,各班輪流著只上半天課。印象中就有許多沒有玩伴的漫長午後等著打發。我們家住在萬華火車站後面大理街的一間小小的二層小公寓,二樓頂有個斜斜的小閣樓,我常常一個人坐在閣樓窗戶邊看課外書,在安靜閱讀中憧憬著外面的廣大世界。

    後來讀中學時我發現志文出版新潮文庫出了一本翻譯書:「屋頂間的哲學家」,書中貧窮又喜歡看書的主角就是住在這樣的閣樓,也常常像我一樣,邊看書邊看著窗外的芸芸眾生。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一直到大學吧,有同學或朋友生日,就送他們這本書當生日禮物,印象中至少送出去好幾十本呢!

    不過讀小學那時候台灣物質還很匱乏,書算是很珍貴稀有的,即便我們到舊書攤買殘缺不全的便宜舊書(真的,當時舊書攤的書不是缺封面就是會掉內頁),買得起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根本填塞不了我的閱讀胃口,當時圖書館很少,藏書其實也不多,距離住家又非常遠,而且一次也只能借兩本書,往往去一趟圖書館折騰半天借回家,沒多久就看完了,實在划不來。

    幸好小學時功課很好,一直當班長,當年當班長其實還蠻有威嚴的,於是就利用班長的「權威」與頭銜,到遍每個同學家作客,同學的家人都很歡迎,希望他們的孩子能跟我這個好學生在一起。其實我每次去同學家主要目的是去看他們家有那些課外書,然後就花一點時間幫同學把書重新排列,分成二堆,一邊是我已經看過的,另一邊是我沒有看過的,然後就吩咐那些同學每天帶5本書到學校借我,同時我也將前一天看完的5本書還給他。

    等到一個同學家的書全都被我看完了,我再到另外一個同學家作客。就這個樣子,一年二年不到,等到全班同學家都去過後,剛好是升年級換新班級時,來了一批新同學時,我又可以重新如法泡製,甚至換到其他班的同學也會跟我介紹他們班的同學,帶我去他們家借書。

    到了國中時,開始流行武俠小說,古龍、金庸的小說一套一套出,我當然買不起,圖書館也借不到(當年圖書館不可能購藏這類的小說),我就慫恿有錢人家的同學去買,好玩的是,有些同學買了之後不敢帶回家,就擺放在我這裏。

    當年要借到一本好看的書都得費許多心力,那像現在成堆的好書擺在孩子面前,他們都還不見得願意撥出時間看呢!

    等到上了高中,建中是個臥虎藏虎的地方,因為開放的學風,所以有許多精彩的人物各自在追求自己的興趣,從那些同學的涉獵裏,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激勵了自己往許多以前未曾接觸的領域去探索,一直到大學,像是一個餓壞肚子的人進入吃到飽的餐廳一樣,總嫌肚子不夠大,高中大學時,一方面參加許多社團盡興的玩,一方面又發現世界有那麼多精彩的學問吸引我們,只怨恨自己一天24小時不夠用。

    大學時因為常到圖書館借書還書,跟幾位圖書館小姐混得很熟,她們建議我乾脆當圖書館的工讀生,還有工讀金可以領。那些工讀金就成了我的購書基金,畢業搬離宿舍前,我將所買的數百本課外書全捐回給圖書館,那些工讀金就算是我幫圖書館選購的書。

    大學畢業到馬祖服役,運氣不錯,分發到馬祖地區最大的軍醫院當醫官,在軍官宿舍裏有自己的書桌與書架,戒嚴時期外島當預官一年只能返台探親一次,除了早晚點名看診及偶爾的出操野戰訓練,其實空閒時間非常多,沒有什麼值得操心牽掛的事,或必須煩惱耗費大腦精力的任務,這一年又九個月完完整整的日子,整天看書、看海、看雲,真是一生很難再有的享受啊!

    退伍回到台灣,進大醫院工作幾年後然後自己開業,因為診所空間蠻大的,就打算順便開一個社區圖書館,表面上是可以推廣閱讀,服務社區,但實際上可以解除家裏面滿溢而出的,解除常常被太太叨唸的煩惱,同時也可以名正言順的買書。因為開圖書館嘛,總得有固定預算買新書,不然開業之前每次買書都得偷偷摸摸的,每當老婆唸說:「家裏到處都堆滿書了,你還買書!」只能故做無辜狀說:「我那有!這本是好久好久以前買的舊書!」

    長大後,買書的錢不是問題後,對於擁有一本書反而沒有太多感覺,記得小時候想買書,就得期待很久,存夠錢才能買到一本屬於自己的書,書拿到手都會興奮得好幾天沒辦法好好睡,會翻來覆去的欣賞著。

    因為書看得不少,從任何一本書中也都有或多或少有些收獲,自己的價值觀或觀看世界的方法,也一點一滴地逐漸累積,我最怕有人問我:「你最喜歡那一本書?」「那一本書對你影響最大?」因為我想不起來,也無法只指出某幾本書說:「就是他們塑造成今天的我。」

    不過倒是有二本小時候非常喜歡看的書,也一直留在我身邊的童書,冥冥中與我這幾十年的生命歷程相合。一本是「十五少年漂流記」,描述一群少年因意外漂流到小島,一起分工合作解決困境的求生冒險故事。另一本是「櫻桃園」,水牛出版社發行,內容是英國倫敦四個兄弟姐妹,因為身體虛弱,爸媽就把他們送到住鄉下的叔叔家調養身體。他們碰到一個住在山裏的野人,野人帶著這四個小朋友探索自然,獲得許多課本學不到的珍貴知識,也讓身心靈更強壯了!

    不知道是不是「十五少年漂流記」及「櫻桃園」的影響,我嚮往一群好朋友一起冒險,共同努力的情誼,參加童軍團,組織荒野保護協會,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不就是這兩本書的主題嗎?

    有人說,小說是可以讓我們從虛構出來的故事中,尋找到自己真實人生的價值與方向。

    當我們喜歡一本小說,崇拜書中的主角或厭惡故事裏的某個角色,這種愛恨分明的情緒,就在無形中影響與建構我們的價值觀了。

    這幾十年來,我一直是個好奇也是個愛玩的人,參加許多社團,在不務正業的事務上耗費了許多心力,興趣或關注的主題隨著生命歷程而轉移,但是始終沒有改變的是我對閱讀的熱情。

    閱讀使我們對身處的世界保持「又即又離」「既出世又入世」的態度。因為書,我願意投入紅塵奉獻心力;也因為書,我也可以逃回精神心靈的世界,與世無爭,自得其樂。

    我很慶幸從小有機會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從此不管世界如何變化,遭遇幸或不幸的事情,都能保持平靜喜悅之心,因此懷抱著「野人獻曝」之心,想讓大家也能進入書中美好的世界,因此,這些年我最快樂的事就是擔任各種圖書獎項的評審委員,同時即便再忙再累,只要有機會,也會儘量抽空幫忙推薦各種好書,因為我覺得這一輩子我受益於書太多了,總覺得欠書一份情。

    從閱讀中所獲得的快樂,真的遠遠超過這一切人世間一般人所追求的價值。

    也因為充分享到到閱讀的樂趣,所以我不在乎物質世界的口腹之慾或名利虛幻的追求(比如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別人對我有什麼看法….),只要每天有幾個小時時間可以在書海裏悠遊,吾願已足。

    以前,很難表達出這樣的感受,因此看到作家吳爾芙在「普通讀者」一書中的描述,讓我心有慽慽焉,感動到無法自己:

    …..我往往夢見在最後審判那天,那些偉人,那些行善之人,都來領取皇冠桂冠或永留青史的榮耀等等獎賞的時候,萬能的上帝看見我們腋下夾著書走近,便轉過身,很羨慕地對著聖彼得說:「等等,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他自。他們一生愛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