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中學老師給學生的作業都包括一項:採訪某些職業的典範,所以這些年陸續有許多不同的學校學生要求來採訪我。

  前一陣子,A寶的好朋友,現在就讀北一女的曾若瑩也帶著她的同學一起來訪問。剛碰面才坐定,她同學打開電腦尚未開機,糯米(我們通常都直接叫她的外號)就問:「偉文叔叔,我有看你的部落格,最近的文章提到你今年的新年新計劃要徒步漫遊台灣,為什麼要用走路的?」

  自從過年時開始與周遭朋友談到這個新計劃,大多數人都是立即響應,興高采烈地詢問有那些行程,然後盤算自己是否可以排得出假期?有沒有體力….倒是沒有一個人追問:「為什麼要用走的?」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荒野保護協會數以千計的志工裏,對電影比較有興趣的人組成了一個電影欣賞的聚會,每個月有一次的欣賞與討論會,輪流在不同伙伴家舉行,已經進行了十多年。每次聚會由參加的人輪流推薦影片與主持導讀,藉此也可以看到非常多元的各式影片。

    在與AB寶討論完「跳舞時代」之後,那個月的荒野電影社剛巧排定的是描述那個時代所演出的音樂劇「四月望雨」,也邀請到作曲人冉天豪與劇中飾演陳君玉的程伯仁出席分享他們的創作與演出心情。

    說起來真慚愧,在當天聚會之前,我居然不曉得有這部音樂劇,也非常訝異台灣的音樂劇已有這麼高的製作水準。當天像我一樣訝異的人不少,大概因為音樂劇在台灣還算在草創時期,觀眾群不多,也沒有經費做行銷宣傳,在整體的條件非常匱乏的情況下,居然有這樣的成績,可見台灣還是有非常多有才華的人為了理想而「犧牲奉獻」,像是作曲者必須在一、二個月中創作出整部音樂劇二、三十首曲目,那些能歌能演又能跳的舞台劇演員無法靠一年幾場的公演謀生,必須另外兼差賺錢來達成對表演藝術的熱愛。程伯仁就回答我們的好奇時表示,只要有一、二個觀眾因為看了我們的演出而感動,進而生命有所不同,我們的辛苦與付出就完全值得了,我也會繼續待在這個寂寞的舞台上。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寶就讀的高中要她們分組去採訪不同職業的人,然後作成報告,B寶班上規定要訪問女性,她要我們推薦人選讓她們採訪。

  想了一下,要B寶她們去找簡偉斯阿姨,她是蘊慧的高中同學,是著名的紀錄片導演,目前擔任女性影展協會理事長。我找出一些偉斯拍的紀錄片給她們看,當作事前準備的功課,其中「跳舞時代」在多年前就曾經邀請很多朋友到家裏討論過,不過當時她們還小看不太懂,如今再次觀賞,也如當年我們第一次看時所感覺的驚奇。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裏,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

  記得小時候常常拎著空瓶子,幫媽媽到柑仔店去「打油」;味全花瓜的罐頭,或者用完的黑人牙膏管子,都有人來收購。更古早一點的農村生活,根本沒有所謂垃圾,所有用過的剩餘物品,都可以變成其他東西的材料,連人或雞鴨的糞便都可以利用。這樣的社會才是永續的社會,也是過度消費的我們一定得重新思考的永續之路。

  這些年來,一方面因為科技進步,一方面因為全球化競爭,東西似乎愈來愈便宜。也因為便宜,我們就輕易地買,愈買愈多;也因為便宜,我們就不會好好珍惜,隨隨便便就扔掉了!即使我們把不要的東西分類回收,處理過程中也將耗掉許多寶貴的能源。所以要提醒自己:買東西時不要只看價格是否便宜,而是要想那件東西是不是真的用得著,用完後它會到哪裡去?要看東西來自於大自然的價值,而不是販賣的價格。倘若我們過著不斷消費、不斷購買、又不斷丟棄的生活,大自然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我們用完了。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年多來,我在桃竹苗地區的環宇廣播電台主持一個節目,因此每星期都會到台北的錄音室錄音,前些天進電台時,看到蘇蘭老師正與幾位來賓聊天,感覺很眼熟,原來是梁智強導演與歌手巫啟賢及「小孩不笨」電影中演那位具有藝術天份的國彬的孩子李創銳三人,他們一起到台灣來宣傳電影「孩子不壞」首演。

    我連忙上前跟梁導演表達我的敬意,因為他拍攝「小孩不笨」電影在新加坡的巨大影響力,總算改變了新加坡小學教育將孩子分級貼標簽的不人道制度,當年這部電影在台灣也引起很大迴響,至今仍是我常向小學老師與家長推薦的好電影。

    這個假日,拿著梁導演送的招待券,全家人上戲院看「孩子不壞」。通常我很少上戲院看電影,一方面是因為「成本」太高了,必須在特定時間,耗費額外的交通時間與費用,另一方面我主張好的電影與書籍一樣,都必須「重讀」,因此要自己擁有,所以我通常都是等影片上市後購買DVD,然後舒舒服服的在「家庭電影院」與孩子一起觀賞。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有一對就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從小親戚朋友都叫她們AB寶,姊姊A寶比妹妹早一分鐘出生,因為是異卵雙胞胎,所以並不是如複製品般的相像,頂多只是如同姊妹相似,平日上學讀書,假日有機會就參加活動,沒有出門的日子就爬山以及看小說看電影,和一般青春期的孩子一樣,也有許多壞習慣,經常被媽媽嘮嘮叨叨地唸著,比較大的不同是她們不愛打電話也不愛上網,還有,她們雖然電影看得很多,但是從小不喜歡看「虛構」的影片,因此,她們從小就幾乎不看卡通動畫,也不喜歡神怪動作片,總之看那些好看的「娛樂片」她們認為太浪費時間了。

  常常會評估「做這件事有沒有意義」「會不會浪費時間」這一點或許與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不一樣,不過也許可以算是一個好習慣,但是我總覺得不能太極端,至少對於電影這種非常主流的娛樂甚至是文化與大眾思潮的呈現,我是希望孩子能多元的接觸,當然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是至少要知道整個社會在「瘋」什麼。因此我常常藉各種機會「引誘」她們看一些她們不太習慣接觸的事物。

  今年寒假剛好有一個好機會,她們參加了金車教育基金會為花蓮偏遠小學所主辦的閱讀營隊,一個多星期帶著小學生一起讀書與學習,我趁機會鼓勵她們不一定要等到寒暑假才參加營隊當志工,可以在平常周末假日就到育幼院或老人安養院,並且建議看電影對比較小或者閱讀文字有困難的孩子比起看小說或許比較容易也比較有效果。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全球化的工作職場裏,許多父母為了工作必須經常出差,甚至常駐國外,常常苦於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擔心與孩子愈來愈疏遠。

  不過即便父母親每天回家,但是因為工作忙碌,往往也沒有時間與心情與孩子談些內心的悄悄話,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與孩子的對話或許只剩下:「吃飯了沒?」「功課做完了嗎?」「還有沒有零用錢?」這些不關痛癢的話,我們也許不知道孩子現在正在關心什麼?為了什麼事在煩惱困惑?

  有時候剛好全家人都有空,整天在家,但是孩子躲在自己房間,或者全家一起看了整個晚上的電視,沒有聊上幾句話,這實在稱不上陪伴。因為陪伴除了要付出真實的時間之外,更要重視相處的品質。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記得在三十多年前,吳靜吉教授曾寫了一本「青年的四個大夢」,成了一整個時代的年輕人生命追尋的重要指引。不過時代變遷非常迅速,今天年輕人面對的挑戰與人生的徬徨,當然也與三十年前不同,幸好有彭明輝教授這本「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讓當代的年輕人在困惑與壓力之下,對人生有比較全面的思考,進而能夠正確的築夢並且有信心的逐夢。

  彭教授在書中用了大量當代的人物典範,以及古今中外的故事,佐以西洋哲學的邏輯辯證及東方文化的直指人心,相信對於一個困於學的人會有醍醐貫頂的棒喝之效。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野綾子是個非常優雅又有活力的老人家,雖然已經超過八十歲,依然創作不歇。

  她在「熟年的才情」這本書裏,分享許多她對老年人的建議,劉黎兒在推薦序中特別提到,大概也只有曾野綾子有資格用很刺耳的語調斥責那些活得沒有樣子的同世代老人,因為其他「年輕人」沒人敢罵老人家,因此日本出現許多成為社會問題的「暴走老人」。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常常會覺得現代的父母好辛苦,哦,或許不是所有的父母,但是我相信現在正在看這一篇文章的家長老師大概都屬於我同情的對象。

  這些會很認真閱讀各種教養書籍甚至期刊,追著專家的演講場次並且勤作筆記的大人,一定是非常關心孩子的家長。不過,這裏說的「關心」,其實是好聽的話,說是「焦慮」反而比較恰當。我們很擔心孩子輸給別人,擔心孩子未來沒有競爭力,這些認真的父母相信「培養」、「造就」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神聖的使命。

  因此,我很同情如此焦慮的家長,當然還有那些行程比大人還忙的孩子。因為我們經常被嚇到,看到「學習力」「語文力」「品格力」「國際力」….教育的專刊,被洋洋灑灑的專家證言、研究報告、統計數字給嚇壞了,擔心:「我的孩子若是沒有這些能力就完蛋了!」當我們汲汲惶惶奔波於各個才藝班或營隊之間,盯著成績數字或獎狀看時,反而會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生活的熱情、主動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未來的憧憬,甚至懷抱著改善世界的使命。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