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女士說過:「小孩如果要一直擁有他天生對自然的新奇感,那麼,至少要有一個能分享他新奇感的大人陪伴著,與他一起重新發覺世界的喜樂、驚異與神秘。」

9509A 095.jpg

其實,我覺得不只是小孩子因為好奇而產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必須在大人陪伴下發展,就連大人自己本身與大自然的互動也必須被引導,因為人們群居於都市,遠離自然之後,逐漸變成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遲鈍又麻木的人,很多人失去了親近大自然的能力,以至於無法從大自然那裏得到啟示與喜悅。

記得在十多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尚在構思籌備中時,我們這些當年三十多歲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上班族,與一群二十多歲在國外出生的ABC,一起在初春的思源埡口上露營。晚上大伙在營火邊聊天,有人感慨小時候住在忠孝東路四段,附近都還是稻田池糖,國父紀念館附近的停車場當年還是潺潺小溪。當我們為自然的失去而感慨時,那群ABC很不以為然地說:「停車場有什麼不好?很方便實用嘛,再說鋼筋水泥還不是來自大自然,也算是自然的一部份啊!」

戰火一挑起,經過一陣紛亂的討論後,也沒什麼結論,不過我認為自然與非自然最大的差別在於自然裏富含生命力,人在其中會被感動。自然與「來自自然的人造物」其間的差別,就像是自然野域中突然遍地盛開的野百合與花圃中整整齊齊的花卉,一種會讓你感動落淚,另一種則是「很漂亮」的評言罷了。也如同我們在動物園裏觀察一隻台灣黑熊的樣貌,很方便,但是一旦半夜你在思源啞口的原始林中聽到熊的吼聲甚至與熊相遇,那種心中的震撼與悸動,就是生命力,就是我們重歸自然,重獲與萬物合為一體的喜悅感!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

,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我是很樂觀的,因為我覺得人類內心深處有一股來自遠祖的呼喚,那種能量會驅動著我們去尋找基因所熟悉的感覺,也就是回到大自然裏。

不過,這種自然的鄉愁是必須被適當引導與陪伴的,甚至對於久居都市的人們而言,是必須重新學習的,而且這種學習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

,機會並不是很多。書籍與音樂,大概是最方便的媒介了,可惜的是,可以有效引領一般民眾去重回自然的書並不多,因為除了要有豐富的自然經驗,還得以都會人能接受的方式將枯燥的生態知識,以生動的文筆寫成好看的作品。

欽慧伙伴的書與音樂,相當符合這些條件。當我看著她的作品,聽著她上山下海所錄製的音樂,彷彿看到她有如童話中那位斑衣吹笛人,設法用美妙的笛聲,把人們帶離城市,回到人類心靈的原鄉。

 

來自荒野的吹笛手--序台灣生物曆....井然有序之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