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康健雜誌的總編輯與編輯一起到診所來,一整個上午我們就在聊有關兒童身心發展與教育的問題,因為康健雜誌在四月份(為了婦幼節吧?)將製作有關兒童的特刊而來採訪。

  想起了去年人本教育札記曾就孩子要不要上才藝班作了採訪,將部份內容摘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要不要上才藝班? 

盧貞穎採訪

 

  說到才藝班,家長們一家有許多心路歷程,如果自己沒有苦惱,也至少聽過其他爸媽們茶餘飯後的煩惱。

 

  有時,面對眼花撩亂的才藝補習班,到底該讓孩子學哪一種?有時候,孩子吵著要學,你又得在心中拿捏,到底該不該花這個錢,孩子半途放棄怎麼辦?有時候,也許大人有個音樂生活的夢,孩子卻偏偏不領情,邊哭邊上鋼琴課,也有的時候,大人自己都好累,卻想為了孩子好,咬緊牙根來奔波,只為讓小寶貝多學會一些什麼,不會輸在起跑點上。左才藝右才藝,學校裡學不到還要用下課的時間學?到底學才藝,為了什麼呢?

 

  「為什麼要學才藝?」,詢問了幾位家長,一開始幾乎都說:「看孩子想學什麼,沒想太多,就讓他去學了!」,但是,更細緻的去談孩子正在學的才藝、談取決的經驗,會挖掘出許多身為家長心中必然有的小小期待。

 

  有時候,讓孩子去學英語、心算、作文等智力型的補習班,是為了幫助他在學業上有更好的表現;有時候,讓孩子學一些藝術型的才藝,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藝術才能、以後生活多一些品味,也讓孩子在課業之外,有一些自信心的來源;或者擔心孩子下課無聊,時間不知怎麼打發……,這等等都是想給孩子增加生活體驗,讓孩子的生活裡多一些什麼,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豐富、更順遂。

 

  的確,多學習一些什麼,對孩子來說不會是壞事,但是,如果因此多了壓力,多了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多了經濟負擔,多了挫折,少了自信和屬於自己的時間,這樣的生活,不論對大人或小孩,都是不舒服的,又何來品味和美感呢?

 

  此外,學習難免會有困難,遇到挫折的時候,難道不是訓練孩子挫折忍受能力、訓練孩子的毅力和責任感的好時機嗎?究竟,其中分寸要如何拿捏?要讓孩子學到些什麼,才能讓他們生活得好?

 

  荒野保護協會的理事長李偉文醫師,有位朋友住在比利時,生了兩個洋娃娃般的女孩,有次舉家回台灣,住在李醫師家中,但是有個孩子偏偏感冒了,不能出去玩,留在家裡休養。感冒發燒流鼻水,病得很痛苦,但是,女孩睡了一會兒,突然爬起來,起床彈起鋼琴!李醫師看了有點擔心,問她說:「這麼不舒服的時候,怎麼不好好休息,還要跑下床來彈鋼琴呢?」女孩回答:「彈鋼琴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啊!我很不舒服,所以想彈鋼琴讓自己舒服一點。」

  就是這個『快樂』,讓李偉文如獲至寶。「在比利時學習鋼琴比較便宜,也和學校教育有連結,這是他們很幸運的地方。我覺得台灣的孩子在學琴的時候,有時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會有家人期待的壓力,這些事情很容易讓原本令人快樂的彈琴,變得痛苦。」李偉文說,「所以今天讓孩子學東西的關鍵不在於學什麼,也不在於該學多少,學英文、畫圖都好,關鍵在於孩子有沒有快樂的心情。」

 

  快樂怎麼來?快樂和孩子的將來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想到這裡,讓我們更細緻的從『快樂學習』,來思考孩子上才藝班的議題。

 

  李偉文醫師的兩個孩子,不但是學校扯鈴隊和雜技團的團員,還參加了『舞鈴少年』、兒童相聲團的活動。他常常戲稱兩個孩子在學『雜耍』:「有朋友來的時候,他們表演起騎獨輪車、丟球、相聲,大家笑笑鬧鬧的很開心呀!」問他孩子說要學雜技,爸媽會不會有什麼遲疑?他摸摸頭笑著說,「不會呀,我們反而帶孩子觀摩很多的表演,假日還會帶他們一起練習呢!」

 

  是隨著機緣和興趣走的,孩子參加了演講比賽,李醫師夫婦就帶他們去參觀各種口語藝術的表演,才發現有兒童相聲團體;孩子參加了扯鈴校隊,夫婦倆又帶孩子去看扯鈴表演,孩子看到『舞鈴少年』團裡的小朋友,可以做出那麼帥氣的表氣,自己也好想學。

 

  在雜技的學習中,有許多和學習知識不同的體驗。例如說,有的動作就是要經過不斷的練習,讓身體熟悉,也讓孩子有機會沈澱身體的感覺,同時,孩子也需要學習團隊合作。當然也有許多失敗的經驗,從獨輪車上摔下來還是很痛的!這時候,孩子一方面需要面對自己的挫折,找出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也是在實際體驗自己的毅力,「父母的陪伴在這裡就很有用了!我們曾試著去找電影、故事等等,也鼓勵孩子和同學、老師談,製造很多機會讓他知道,挫折每個人都有,可以怎麼樣化解。」李偉文說。

 

  快樂學習不是讓孩子什麼都不學、或者完全順著孩子的心意、當然也不是沒有挫折。李偉文舉了人本教育基金會史英老師講的例子:「他說,今天電視廣告要賣給孩子一個十幾塊錢的玩具,都要絞盡腦汁吸引孩子,何況是這麼重要的教育和學習呢?我們要用更多的心,去培養和誘導孩子,讓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產生興趣。」

 

  就算父母沒有很多時間,或者孩子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也可以找出其中的價值感,因為孩子多看到了些什麼,也多了些話題,可以和父母互動,「我覺得父母親當然是要陪伴孩子去學習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親本身就要樂在學習之中,樂在與孩子共同面對學習。」李偉文說。

 

  到底什麼是孩子面對未來社會時該學的?全球化社會快速變遷,這是所有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然關切的,市場上的各種才藝班也常針對「增加競爭力」而來,然而,時間有限、孩子會累,不可能什麼都學,你自問,究竟父母該幫助孩子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談到這裡,李偉文醫師坦承的說,他覺得,家長真的無法逃避未來世界的複雜需求,「所以,父母要苦惱的,也許就不是『孩子該學什麼?』而是,我們怎麼樣給孩子最基本的學習過程?當父母的我們,沒辦法拿掉大環境裡未來的挑戰,但是,至少我們要給他們一個抒解壓力的窗口,讓他培養幾個心靈的活水源頭,這是父母可以給孩子的。」

 

  除了抒壓解壓,父母一定也能觀察到,孩子在這些課外的學習中,有什麼不同的轉變。

 

  例如李偉文家中的B寶,本來是個害羞的女孩,從不敢在公開場合表達意見,練習相聲的經驗,讓她變得比較敢表達,更有自信。而在『舞鈴少年』、『荒野炫蜂團』等社團當中,除了開拓視野,孩子也因為參與了混齡團體,更有機會和不同年齡層的人相處,李偉文醫師笑著說:「這很好玩,雖然未來是個競爭的社會,可是競爭的社會中如果要能夠有所成就,是需要和別人合作的。所謂合作,就是要能清楚表達你的意見、同時要能夠理解別人在表達什麼、能夠面對衝突和挫折,能夠在領導和被領導中自處。這在一般的教育中很少有機會做到。」

 

  此外,國小階段正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李偉文也會希望,透過各種的學習,讓孩子有機會面對自己、體會世界,「讓孩子體會到各種生命,體會到很好的人事物的應對,體會到如何面對自己,如何調整自己面對外界的回應。這些是很重要的。」

  他很喜歡美國生態文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話:「假設知識是種子的話,一定要在肥沃的土壤中才能發芽。」,「而什麼是肥沃的土壤?我認為就是他有豐富的感受、他的情緒感受能力夠強,有探索的心、有學習的能力、沃土裡還包括大人給他的愛,讓他覺得安全受肯定,這些都是培養的沃土。之後會有哪些種子落下來?會不會發芽?就是他的機緣。如果沒有注意沃土的培養,你把知識的種子丟下去,丟在水泥上有什麼用呢?」

 

  「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要幫助他準備的是肥沃的土壤,他只要有夠肥沃的土壤,什麼東西都有可能開花,他可能會變成一個藝術家、變成一個醫生、變成一個老師,都無所謂,我們只要幫他準備好,讓他發芽。」

 

  學習的不只是技藝、技術、或知識,而是能力,讓能力在快樂、良善的互動中自然養成,「孩子該學什麼才藝?」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輕鬆以對了,因為不管如何,孩子最終都需要自己去面對人生,大人們能夠幫他裝備的,也許總不及科技進步的速度,但是在這個陪伴的過程當中,大人可以為他們裝備滿滿的愛,陪伴他們認識自己,與外界的人和社會、世界互動。

 

  一旦孩子有了肥沃的心靈沃土,他可以在生活中,自由長成各種姿態,也許,會是在爸媽的想像之外的,一種嶄新的樣子,也說不定喔!

 

       要不要送孩子上才藝班?──兒童教育系列之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