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雜誌專訪回顧之七

 

  這一篇是學前教育雜誌在20066月所登刊的專訪。今天是開學日,當孩子們背著重重的書包上學時,大概有許多家長又要忙著幫他們報名各種才藝班或安親班了。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有一項很重要的學習指標的改變,就是從過去知識的學習變成帶得走的能力。

  但是每個在社會上打拼過的家長都知道,知識的充填,甚至能力的培養,其實都不是真正的重點,我們心底都明白,人格特質才是一生中幸福與否的關鍵,但是在我們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曾注意到這部份?

學前教育專訪.jpg

在荒野為孩子注入生命力

文/楊毓菁

父母唯一可以送給孩子的一份大禮,

就是讓孩子養成親近大自然的習慣,

在他困惑鬱悶時,大自然就像母親的懷抱,

讓他安定心靈,重新找回生命力。

    

荒野的初衷只是希望大家能在天籟之下起舞,

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

讓孩子可以在自然荒野中培養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讓台灣的孩子從小就有機會被台灣的自然生命所感動,

培養與台灣環境的情感。

李偉文  牙醫師,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正中書局)


 


  沖繩島的沙灘上,烏龜們像約好了似的,一起破蛋而出,掙扎著爬出沙堆,牠們伸展四肢,躍過沙灘,跳進蔚藍的海洋。在旁默默守護的居民與孩子們歡愉地看著這一幕,他們的使命是讓小烏龜們安全回到大海的家。

  這是沖繩島為孩子們準備的自然教育與生命教育。台灣也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孩子的自然教育,荒野保護協會會長李偉文牽著孩子們的手走入台灣的大自然,更逐漸養成孩子們最重要的人格特質。

 

你唯一能送給孩子的禮物

  您可曾走入大自然?在看似靜止卻又循環不息的清澈溪流、青翠田野中,感受大地吐納,一股生命力徐徐灌注於心田,我們又可以重新出發。『人生變動太大,徬徨憂鬱久積心中,能使人身心安定的只有大自然的恆常,這時我們潛意識裡知道自己回到了自然的生命之流。』李偉文說。

  荒野保護協會的每位義工入會時,都有個『秘密花園』的長期作業,這處花園可能是自家小院子或公園角落,高興失落、生氣悲傷的時候,都要與花園在一起,長期觀察守護它,「這塊自然場域會與你的生命連結,建構出『故鄉』的體會。」李偉文說,大自然讓生命有所依托,是舒解壓力最沒副作用的一扇窗。

  「父母無法永遠承接孩子現在和未來的壓力,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心裡永存活水源頭。」親近大自然,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打開生命的結。

 

從小體會大自然生命力

  90%的都市小孩無從體會大自然的生命力,沒被自然感動過、沒有自然互動經驗的孩子,長大後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別的生命?日後這些沒根的孩子主導台灣的未來,又會把台灣帶到何處?

  這是李偉文非常急的心事;意在深耕兒童自然教育的炫蜂團(小三到小五)、小蟻團(大班到小二)、奔鹿團(國中)也因此成立,認為,孩子接受自然的洗禮,加入常態而長期的組織,深入全國社區,未來將是台灣環境最堅定不移的守護者。

  除此之外,團體互動更是培養孩子人格特質與能力的最佳方式,李偉文認為,父母念茲在茲的就是孩子別輸給別人,其實真正的競爭力就在人格、情緒、態度的培養中。

 

未來勝出的關鍵

  能夠在最短時間快速了解別人、傾聽別人、並充分表達自己的人,將是下一個世代因應世界變動的重要素養。懂得領導與被領導,更是勝出的關鍵,李偉文說,懂得協調、使人信服,必須要有寬闊的心胸;熱情主動,願意幫助別人,否則專業知識再強也無法立足。但要攀上頂峰,就要具備整合資源的能力,從無中生有,到取得資源,再完成整體規畫。

  「未來所需的競爭力看似抽象,其實在孩子成長期間就可以具體培養。」他說,想像力、創造力足以洞燭先機,熱情主動能集合人脈資金,善於溝通協調、理解與傾聽對方,則能領導團隊,也能在團隊中游刃有餘。

 

團體磨練出能力與特質

  團體同儕互動中,孩子會修正情緒發展的模式,也讓孩子擁有領導別人的機會,培養被領導的素養;必須熱情投入團隊,才能號召大家跟隨,必須溝通協調才能合作完成任務,在整合資源的練習中,磨練出自己的能力與特質。

  人格成長和情緒發展,才是競爭力之源,但這些能力無法具體指標化,也不能教條式教導,必須在生活中、親子相處中、同儕互動中養成,例如碰到狀況時的緊急處理、別人罵你時的回應、遇到挫折時的心態調整,這就是孩子的個性。

  但是孩子有機會養成這些特質嗎?現在的父母太急,孩子趕著各種學習行程,小小年紀就覺得生命很無聊,對學習沒興趣,就像種子撒在水泥地,再多學習都『種』不下去。

 

學習可以主動又快樂

  李偉文有個遠嫁比利時的朋友回台灣玩,她的孩子身體不適在家休息,不一會兒,居然起床彈起鋼琴來了;『彈琴才會忘掉不舒服!』孩子理所當然地說。「怎樣的教育,才可以讓孩子學得很快樂?」李偉文自問。比利時學琴很便宜,政府提供音樂教育讓大家自由學習,進度進級完全沒壓力。反觀台灣學琴很貴,父母當然會給壓力,孩子被逼著練進度當然痛苦,形成學習的惡性循環。

  緊密學習形成了排擠效應,當孩子只能關在房裡學英文時,成長中最重要的元素被犠牲了。「蹲在地上看螞蟻、跟同儕玩積木或打鬧,對人格成長的重要性,是學英文學鋼琴遠遠比不上的!」李偉文說,讓孩子留下自己的空白時間,創造力、想像力才會油然而生。

 

對生命有感受才是最佳土壤

  世界環境運動先驅瑞秋.卡森,在其著作《如何帶孩子進入大自然》指出,假設知識、學問都是種子,父母通常從小為孩子撒下很多『種子』,希望各種學習都能發芽茁壯。但撒種子其實是後話,在水泥地上播種是徒勞無功的,父母要先準備一個『沃土』,只有肥沃的土壞才能長出大樹。

  「孩子每天都覺得世界好神奇、很想學東西、學習好快樂,對生命有感受,學習任何事物就事事半功倍。」李偉文認為,有豐富的感受力才會主動學習,才能充分吸收,對探索世界的慾望無窮,「這才是最好的土壤!」他說,也唯有感受充分的安全與父母愛,沃土才能深耕。

  『沃土』,是可以感受的心靈、是個性、是對生活生命的態度,從小養成,這輩子遇到再多風雨都不怕!「當孩子擁有沃土的質地,看到事情才會主動追究、會正面思考,積極的個性會鼓舞他解決一切問題。」李偉文說。

學前教育專訪0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