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絕大部份的人口往都市集中,物質文明與消費文化席捲全世界的同時,人們回歸山林,接近自然美景的慾望也更加強烈,因此,步道旅遊也成為最熱門的休閒娛樂。在台灣,行政院甚至在民國91年將『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之中,民國95年,由民間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呼籲民眾回歸人與土地關係的內在價值。這個運動也得到行政院的回應,以『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計劃跨部會推動。
可是就在這政府與民間同時投入資源與人力在推動步道運動時,我們也非常担心各個自然棲地因為遊客大幅增加而使得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的衝擊,尤其民眾對於踐踏草地,走捷徑,或隨手丟棄垃圾覺得好像沒什麼關係,但是這些對於個人而言似乎很輕微的損傷,在眾多人且長期累積之下,對於自然棲地與物種而言,會是難以復原的災害。
因此,從去年開始,民間團體與相關政府部門引進國外盛行的Leave No Trace的規範與訓練,以『無痕山林運動』為名,開始在台灣推動。
其實LNT並不是新的保育觀念,幾十年來,我們不就常在山裏面看到『除了回憶,請不要留下任何東西』的牌子嗎?不過LNT運動是把這些概念具體化,讓一般從事野外活動的人能依照這些原則,很清楚地一步一步檢查與操作。
LNT的原則有七項,分別是
(一)行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了解前往區域的環境、選擇合適配備,去除不必要的物品,並且詳細規劃行程。
(二)在可承受的地點行走與露營
──走已開發的步道,不要走捿徑或自行開路。
(三)適當維護環境處理垃圾
──帶來的東西必須全帶走,包括任何垃圾
(四)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
(五)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儘量減少在野外烹煮的可能性。
(六)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物
──不要餵食以及避開生物繁殖等敏感期
(七)尊重其他山林的使用者
這七個原則只是簡要的提醒,在無痕山林教育裏,已發展出有許多訓練課程,包括高階的教師課程(五至六天),種子教師課程(三天),以及針對民間團體或登山社團等設計的一天課程,另外也還有單場次一至四小時的專題講座。
如何充分享受在山林裏活動與體驗的樂趣,但是可以把人為的干擾與損害降到最低,其實還有許多技術層面的訓練,比如說如何處理排泄物就是一門學問。
不過,簡單來講,我們還是要回到最原點,到山林裏去,就做我們真正想在山林裏做的事,因此,吃大餐、唱歌,那些就留在都市裏吧,『輕裝,簡食,徐行、寧靜』,應該是自然愛好者在自然裏的基本素養了!
LNT正在世界流行中─不留痕跡的山林之旅──荒野守護系列之3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