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知道B寶被班上同學開玩笑地稱為「山頂洞人」,原因一方面是說我們住在山上,另一方面則是B寶對同學們的起鬨打鬧常常如老僧入定般不太理會,但是我也發現到,或許我們的疏忽,讓孩子們對現今青少年流行的娛樂文化接觸太少了。
這十來年住在山上,非常安靜,我們也改掉了聽收音機或聽音樂當作家居背景的習慣,除非是特地用影碟投影機播放,全家人一起專注地看。我自己年輕時候除了跟著大家聽民歌、唱民歌,當然也會跟著當年的西洋歌曲排行榜啍啍唱唱,但是通常還是比較喜歡抒情,節奏比較慢的曲風。
過了青春歲月,這些年聽得比較多的音樂主要是古典音樂或歌劇,孩子成長中也跟著我們一起看歌劇聽古典樂,對近年的流行歌曲也就很少聽。
當反省到我這種疏忽之後,我打算利用寒假來讓孩子補修好這個學分,雖然我認為每個人當然一定會有不同的興趣與喜好,這些不同的習慣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不需要有品味好或壞的價值判斷,但是我們談到尊重多元文化,甚至欣賞彼此的差異之前,互相瞭解的意願與努力或許是基本的前提。
利用寒假帶他們到東區看街頭藝人表演之外,也去西門町、板橋火車站看青少年的街舞表演,也租了許多國內流行樂團演唱會的影片來看。
剛好最近天下雜誌的教育特刊談「生命教育」,其中就介紹了「五月天」樂團,這五個高中時期就在一起玩音樂的大男生的努力,現在屢屢打破演唱會票房歷史紀錄的他們,也曾經有過演唱現場只有一個人在聽的悽慘狀況,當孩子看到五月天當年為了堅持理想所受到的社會壓力以及他們怎麼互相勉勵,互相打氣,覺得非常感動。當AB寶對這個樂團的故事有興趣之後,她們很快就接受了她們很少聽的搖滾樂與搖滾樂團。
再來我從網路上收集了周杰倫成功之前的努力與孝順母親的感人故事,然後再看他自導自演的電影「不能說的袐密」,她們對於影片中「飆鋼琴」的炫技五體投地之後,周董那些聽不太清楚咬字的歌曲她們似乎也可以接受了。
我也找了一些平常不太會挑來看的電影來看,比如說周星馳的無厘頭打鬧片。從「功夫」、「少林足球」到「食神」,除了可以窺見時下青少年流行的所謂「火星文」的無厘頭表現的源頭之外(比如電影對白中『你快點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在周星馳式的惡搞中,我感受到了帶有相當的悲憫與關懷,發現他的電影多是以市井小人物為主角,表達對社會的痛苦與嘲諷,不過這些平凡市民在生活中總是抱持著夢想,力爭上游,並且在困苦情境中能自我超越或昇華。
甚至在胡搞惡搞、亂七八糟無厘頭的瞎鬧劇情中,總是會隱隱約約的滲著幾滴屬於周星馳的淚水,就像他的眼神,總是幽深與悲傷的。
除了這些影片與流行歌曲之外,我還希望她們也能看些漫畫,武俠小說與偵探推理小說。武俠小說沒有問題,她們很喜歡金庸的書,已經讀完很多部,可是漫畫就不行了,她們居然說看不懂,看不習慣,人物對白東跳西跳的,只看一、二冊就不太願意繼續,看來我還要再想些更有用的辦法來吸引她們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