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了中台灣,包括這個位於南投的山地村落,可是正如同其他災區一樣,村民從瓦礫堆與傷痛中站立起來,這個地方反而成為了一個吸引人的夢想之地,其中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農委會的特有生物中心,這十年來一直陪伴在這個地區,希望桃米生態社區能走出對環境友善,同時也能夠獨立自主的永續之路。桃米社區生態旅遊的規劃以及村民經訓練後當社區的自然生態解說員的模式,已經成為台灣社區發展的典範。
新故鄉基金會三年前在桃米生態社區內規劃了占地
這座教堂是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所設計,是日本社區重建過程中重要的救援基地與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橋樑。
2005年,台灣921地震社區重建的伙伴到日本參加阪神地震十周年紀念時,得知這個「紙教堂」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將拆除,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爭取與連繫下,這座紙教堂飄洋過海,近千人志工的參與下,在見學園區中再生,這是一座用了58根長5公尺,直徑33公分,厚度15公釐的紙管,構築出一個可容納80個座位的橢園型空間。
我在這棟橫跨了台灣與日本兩大震災區,深具紀念性的建築中徘徊,沈思,想起台灣的社區發展與非營利組織的努力,在全球化商業競爭之下,力量雖然非常薄弱,但是看到園區裏眾多的民眾,也感受到不少的溫暖與希望。
離開桃米生態社區,也參觀了幾個附近的觀光工廠,包括了做手工繪製傳統燈籠的光遠企業,埔里造紙工廠成立的造紙龍體驗園區,還有幾間令人印象深刻的製茶工廠。
台灣有許多具有特殊歷史文化意義的產業,本身的產品在全球化大量生產的競爭之下,非常辛苦的支撐著,政府從2004年起,積極輔導這些有意轉型的工廠,為老工廠換上新裝,除了賣產品也打品牌與形象,同時也希望能形成在地消費的趨勢,讓這些在地的傳統產業不僅可以存活下來,而且還肩負了教育的功能,除了民眾與公司旅遊參觀之外,還是學校校外教學最好的方式。
像這種去工廠觀光,再連結到周邊的旅遊景點,非常符合現代人深度旅遊與體驗式經濟的風潮,就像生態旅遊一樣,台灣人早已經超越走馬看花的旅遊形式,更有意義且參與感高的生態旅遊,也成為台灣最時尚的風潮。
的確,台灣是個生態與人文都非常豐富的地方,能讓國內外遊客看到美麗的寶島,基本上是好事,但是,我們也很担心,若是以「大眾旅遊」的操作方式與心態去面對生態敏感的地區,尤其遊客數量的「績效」與生態旅遊地必須有的「承戴量」限制,這兩個要求恰恰好是相反的。因為生態旅遊基本上不是娛樂消遣式的觀光,而是一種生態保育的工具,是一種賦有教育內涵的環境行動,若是認知不同,操作出的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
除了生態旅遊之外,工作假期更能給民眾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所謂工作假期,意思是指藉由參與勞動工作,得到放鬆的功能。也就是這個景點不必費心思建築聲光物質設備給遊客,反而只要提供旅行者一個實際接觸到土地的勞動工作,能夠讓他們參與到生態保育的直接行動,這樣訴諸理想與關懷,或許能吸引到更多品質更好的遊客。
這是一個選擇太多的時代,因此如何說一個好故事,如何以感性的手法行銷,如何讓人透過直接體驗產生精神上或情緒上的突破,比用水泥霓虹燈堆砌出一些豪華人工設施來得重要,也是台灣社區發展的永續之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