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這些年許多縣市政府會辦孩子的成年禮,台北市政府也曾經出版了一本給邁入成年的學生的小冊子,有記者來採訪後寫了一篇給年輕人的信。

                               寫給年輕人的信 

 

讀到席慕蓉的「人間煙火」,其中提到:「……當時是因為年輕嗎?那種無憂無慮,那種把力氣都用盡了卻還知道自己依舊無損的年輕,是多麼令人想念啊!」

 

高中時,班上有一小群朋友很要好。雖然組合有點怪,有喜歡看古書及近代史的怪人;有專看外國期刊想移民國外的;有的愛打球、整天無憂無慮;我呢,正是所謂忙著社團、班務、校務的「職業學生」。當我們從高中到各自考上不同大學的那些年,每年1231總會碰面,一路聊到天亮,然後走路到總統府前參加升旗典禮(那時還沒有所謂的跨年晚會)。

 

那是段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紀,那也是意氣昂揚的青澀歲月。年輕,真好。

 

經常到處演講,總有人問到要如何培養孩子面對危機處理的能力。其實面對年輕、聰明如你,我唯一想說的只有兩點。第一、多讓自己接觸真實的世界。第二、擁有健康的身體。

 

這兩點剛好都跟休閒時間不要被三電(電玩、電視、電腦)完全佔據有關,畢竟人的時間是極為有限。少了接觸大自然,以及跟人長時間互動相處的機會,會讓人喪失很多能力,包括面對自然意外災害,以及人際衝突的危機處理能力。

 

記得小時候家住萬華,每天下課後就是跟著街坊鄰居從白天打混到天黑,進行各式小小的闖蕩與探險。玩伴中有大有小,各個年齡層都有,想想這不就是真實社會的縮影?在玩耍裡不時上演吵架、打架的戲碼,因為吵完、打完第二天仍然得見面,不得不和好,不知不覺也學會了如何面對人際衝突,以及溝通協調。

 

回想起來,這樣的互動磨合,卻是現在放學後就關在家裡與安親班的孩子中極為缺乏的。

 

我想說的是,危機之所以稱為危機,是因為沒有時間讓人慢慢思考作答,也不是學校的教案模擬就可以學會的,一定得在真實情境中經歷才有辦法。而且越是在年輕時歷練過,殺傷力越小,復原力越強。

 

所以面對危機最好的準備是平常就讓自己置身於真實環境中,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小小的挫折、小小的傷心,小小的背叛,當真正的危機來了,才有機會做出適切的反應。

 

 

既然如此,年輕如你,要主動創造機會。在學校參加社團,甚至創辦社團,許多政府或民間基金會,例如青輔會的「社區行動方案」,即鼓勵年輕朋友組成團隊,提出計畫,付諸實現。在構想、企畫、執行的過程中,必須同時面對內部V.S.外在的人際和環境挑戰。也許你與夥伴的意見完全相反,根本找不到任何資源與支持,也許做出來的結果不如預期,千萬不要害怕衝突,成功否與也不是重點,讓自己跨越已知經驗的邊緣去冒險,在受傷與痛苦中,就會看見禮物。

 

另外,面對危機處理時很重要的基礎是──擁有健康的身體,這點是許多人忽略的。當精神不好時,面對意外與挫折的反應能力都比正常人來得差。健康的身體來自於規律的作息,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這也是為何我一開始就提醒年輕朋友,不要把自己完全泡在三電中,要有所節制。

 

事實上,從兩百多年前,歐美青年即盛行「壯遊」(grand tour),以為期數個月到一、二年間的長途徒步旅行,做為求學的一部分,這是一種類似成年禮的淬礪,也成為年輕人生命啟蒙的契機。這種透過與泥土、與大自然貼近的生活,靠自己體力勞動,以雙手克服困難的旅程,我總覺得,這種涵蓋群育及體育般的訓練,才是教育的真諦。在大自然裏探險,沈思,對於「生命之美」的體驗,是學校裏的美術,音樂或文學的課程,所無法傳授得了的。

 

在紐西蘭,有一所著名的學校──堤河邑中學,高二裏有一整個學期,全年級的學生住到山裏頭,安排的課程就是探險,泛舟,溯溪,登山,露營,攀爬……等等野外生活訓練。全世界有很多國家的父母親就為了讓孩子上那一個學期的課程,而將孩子送到那所學校去就讀。

 

或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到國外界徒步旅行,或接受探險教育,但是把握機會接觸大自然,參加冒險體驗活動,絕對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多開一扇窗。我相信在年輕時經歷種種的的挫折與挑戰,將是你未來挺身面對危機最好的準備。

 

如果你不抬頭看天上的星星

你的夢就不會跟你走到天邊

 

如果你不用盡全身力氣相信

你就只有靠眼睛才看得見

 

如果你怕冒險

你就不會知道你的心是如何在跳舞

 

如果你不相信奇蹟

世上的事就多半與你無緣

 

(口述:李偉文  整理:駱亭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0917 的頭像
    sow0917

    sow0917的部落格

    sow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