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市面上,網路裏都買不到的期刊或書籍,這些各級政府或機關單位發行的刊物,大部份民眾都無緣得見,其實若不是我被採訪,我也不知道新北市政府有一本印刷精美,製作認真的「新北市文化」季刊。這一期以「文字,重回感動的現場」介紹了10位住在新北市,描寫新北市的作家。以下就轉錄編輯所寫的專訪。
一生玩不夠
-李偉文的閱讀 公益與自然...(許靜娟.撰文)
「這麼美好的禮拜六下午,大家應該出去玩的,怎麼會坐在這裡聽演講呢?」盛夏週未的台北午後,李偉文在博愛特區的冷氣教室裡,給了這場「樂活」主題的講座聽眾,一個幽默的開端。演講結束後,我與這位初次見面、掛著親切笑容、講話快速卻沒有壓迫感的作家,來到台大校園的樹下對坐,和讀者分享他的創作與生活。
站定 一段有取捨的姿態
一路上用心陪著孩子成長的李偉文,自身也從原生家庭裡,傳承獨特的人格特質。少年時代的他,家中物質生活素樸,但父母對於孩子精神糧食的給予從不吝嗇,他和哥哥常到舊書攤逛書、買書,不但構築成童年記憶中的美好畫面,也養成廣博大量閱讀的習慣,讓「閱讀」成為李偉文生命核心根基之一。
童年印象中,那個大他許多歲、又會讀書又會玩耍,大概是受了一路考第一志願卻花更多時間參加社團的哥哥的影響,參加童軍團活動,童軍團強調「義務服務」和「志願承諾」的利他精神,在人格養成過程中,深深植入心裡。
以「一生玩不夠」當作座右銘的李偉文,十多年前與徐仁修等前輩,共同創立迄今擁有最多會員的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搭建起現代都市人親近自然、守護自然的志工平臺組織。他並且將這樣的社團經營手札與經驗,集結出版成《與荒野同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等書。
李偉文主張義工不能等退休、錢賺夠了才去當。而應該「透過當義工與工作的場域轉換,讓自己得到心情的紓解和休息,也讓工作上的專業,產生更有意義的貢獻,甚至可以把做義工時得到的創意和能量,回饋到本來的工作中!」在這背後,不只是活在當下的心情寫照,也是一種「微型人生」的生活哲學。「人生無常啊!意外說來就來,你把一個月,甚至一個禮拜當作一生來過、來規劃你想做的事情,才不會活得有遺憾!」看似輕鬆的道理,卻是太多現代人參不透的取捨問題,李偉文開著中古國產車,住在新北市郊區老公寓,擺脫社會眼光對「醫生」所加諸的物質光環,換得屬於自己的生命舞臺和創作場域。
營造 一個有陪伴的家
瑞秋.卡森曾說:「要想維持孩子與生俱來的驚奇之情,至少要有一個大人與他分享,與他一同感受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的奧妙。」李偉文陪伴雙胞胎女兒AB寶成長的教養哲學中,也處處蘊含了這種堅持與孩子同行的美好。在他的《教養可以這麼浪漫》中,點點滴滴記錄孩子在新店住家爬樹、找昆蟲;到荒野保護協會淡水自然中心插秧、搓湯圓;在八月的夏未黃昏,到五股溼地看數以萬計的燕子飛舞盤旋的生命經驗,打從孩子才幾個月大,李偉文就把無毒的青蛇盤到她們脖子上,瞧孩子臉上好奇而非驚恐的反應,李偉文藉此告訴讀者:很多恐懼是被成人強加塑造的。
孩子們上了小學之後,為了能讓她們就近親近土地、感受自然,李偉文舉家搬到新店山上的老社區「花園新城」,家中沒有電視機,還把面對山坡和臺北盆地的兩面牆打掉,換成大片的落地窗,一到晚上,所有趨光性的昆蟲飛來,便成為AB寶口中「超大的昆蟲觀察箱」。而這些「都是任何高科技玩具或影片無法取代的」。潛移默化之下,孩子在國中畢業旅行回家後有感而發地對他說:「我和同學好像都格格不入耶!」因為,女兒覺得整個俗稱「三六九」主題樂園式的行程安排裡,只有一小段走在步道的時光,讓她感到最自在、愉快-但這偏偏卻是讓其他同學們覺得無趣的一段行程!
珍惜 一座有河的城市
李偉文不少創作,都以新北市的地景為題材,而在誠品書店所策劃,一場新北市道路開發議題的對話中,李偉文曾說:「人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被什麼樣的環境改變。這些年我們最擔心的是,一旦沒有環境,連想像都沒有了。舉個例子,假如小孩覺得冬山河很漂亮,那怎麼辦?….一個人若喪失跟自然接觸的經驗,他會喪失『家鄉感』、是無根的。」
李偉文認為,新北市有山、有海、有河的得天獨厚環境,在當局擘畫「大河之市」遠景的同時,卻有愈來愈多的道路沿河而築,高高的堤防阻擋的不只是人們與環境的連結感,更造成生物棲地的破碎化。對於相關的道路開發議題,他也不禁在著作中提出關切的疾呼,提醒人們思索節省五分鐘車程的環境代價。因為「往後文化的厚度,要靠現在的環境保護。」
走進 一片有書香的風景
花園新城的家,不但是李偉文和孩子探索自然的起點,也是他創作和閱讀的基地,每天晚上十點以後,是他獨自閱讀的時間,不看電視、不接電話。這樣的心情,猶如舞蹈家林懷民曾自況,書藉的框格宛如他的逃生門,可以通向自由愉悅的另一空間。每天晚上獨處的時間,也是李偉文最享受的時刻。看似悠哉的他,多年來保持大量閱讀的習慣,每隔一、兩年切換不同的閱讀主題,不斷積累創作思考的素材;一旦有稿約,必定花上一些時間,蒐集所有背景資料。問及寫作對李偉文的意義,他引用日本藝文評論家廚川白村的名著自嘲:「不就是苦悶的象徵嗎?」,交稿前總是很痛苦的李偉文,一旦構思完成下筆,速度卻如同他說話的節奏,水到渠成、滔滔不絕。
在他的著作裡,沒有艱澀拗口的學術理論,也沒有曲高和寡的喃喃自語,而是透過親和的筆觸,從生活和環境周遭出發,帶領讀者思索,關於幸福的大哉問。待完成手邊生態、親子教育等的主題的書寫後,李偉文預計在下階段,回到醫療的本行,往現代人關切的健康議題拓展。「我現在就開始找相關的書了,這樣
訪談結束後,李偉文到臺大校門口的誠品書店,一頭又栽進他所悠遊的書香世界中。
同場加映
請閱讀量極大的李偉文分享最近在讀的一本書,是件有點困難的事,因為往往同時有好幾本書「正在閱讀中」。
沒想到,浪漫的李偉文,挑了相當理性且系統化的《糧食戰爭》一書,這本書從全球農企業的運作、農民的困境、政府的控制,談到消費者飲食習慣的形塑,精闢的分析政治經濟體系如何種植、販賣食物,決定我們吃什麼或不吃什麼。
臺灣宣稱糧食自給率九成,但九成事實上指的是「稻米」類的食物,若計入麵食等食物來源,臺灣的糧食自給率不到四成。李偉文提醒,當石油資源日益耗竭,未來運費將節節升高,伴隨極端氣候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失調時,臺灣人應該好好認識、思索全球糧食體系對我們的影響,並且反映到日常生活的餐桌選擇上,改變我們與食物之間關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