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絲卡在一見鍾情這首詩中這麼寫著:
「他們彼此相信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他們相遇,
這樣的確定是美麗的,
但變幻無常更為美麗。」
改編自幾米漫畫的「向左走向右走」電影,就以這首詩串起整個劇情的主軸。好萊塢電影「美國情緣」,也利用了類似的概念,篤信因緣的女主角把她的名字與電話抄在一張5塊錢美鈔上,然後在偶遇的男主角面前用掉,宣稱『假如我們有緣份你會再度拿到那張鈔票,可以找得到我。」
把確定的,委之於不確定的,讓不確定的,來幫自己確定。
在生命中許多時刻,我們不都是如此嗎?尤其在知道自己的渺小與無能為力的時候。
今天連趕了台北與新竹的兩場演講,在颱風前夕的風雨中半夜開車回家,忽然就想起辛絲卡這首詩。
這兩場演講都是在大禮堂裏,麥克風會有回音,我講話又很快,擔心學生們聽不清楚。場地太大,能量太分散,精神不易聚焦。我喜歡的是比較小的場地,最好是暖色調的,人數不多不少,而且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眼睛。
我常在想,為什麼一個人會來聽演講?
當然,除了被迫接受訓練不得不來的課程之外,若是一個人在自由意志之下,為什麼會選擇來聽演講?
我認為內容應該是其次的。現代資訊取得那麼容易,不管是許多編輯用心的各類書籍,還是上網一查無所不有,短短一場演講,再怎麼樣,實質內容應該不是主要的關鍵吧?
那麼,一個人為什麼會來聽演講?
我想,應該是希望「感受」到主講者在演講內容之外的東西吧?不只是風采,應該是態度,或者可以說是精神吧?更明白的說,也許是熱情。
因此,每一次演講,就是一種「相遇」。
因為熱情,一個人會來聽演講。
因為熱情,講者與聽者相遇。
在我來說,演講不只是講話,更不是朗誦。事實上,站在講台,開口之前,我是不知道自己會講什麼內容的。因此,每一場演講其實都是講者與聽者共同的成品。
「瞬間逆發的熱情讓他們相遇」,詩這麼說。
其實我很不喜歡演講的。
因為每一次演講都耗損了我大量的精力。
況且,我知道自己口齒不清,身體左搖右晃,又不會講笑話,所有演講者須避免的大忌,我樣樣都犯。
之所以敢上台,之所以願意一再勉強自己答應一場又一場的演講,大概是趕路者的心情。而且我一廂情願的以為,聽眾或許能感受到我趕路的焦急,而容忍我的口齒不清,左搖右晃。
每次演講結束步下講台,最後一句話我一定是這麼說:「我相信以後一定可以在荒野遇見你!」
雖然,演講會場的相遇是偶然的,在變幻無常的世間裏來自社會不同的角落,但是,我確定,確定彼此將來會在荒野再度相遇,這種心情是美麗的。
荒野有一個義工群組,十年來,有數百位伙伴曾經代表荒野到台灣各個角落演講。我相信這些荒野好伙伴也都有如同我一般的心情,讓每一個與民眾因緣,都成為生命中美麗的流轉。
◎召集20人,荒野為您演講,歡迎邀約「認識我們的家」推廣演講系列:
http://www.sow.org.tw/speach/2003/tp/0601_1231_develop/indx.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