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20總統就職演說,看著「人民奮起、台灣新生」的標題,馬總統強調:「全球經濟正處於巨變之中,新興國家迅速崛起…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這是歷史的鐵律…」同時也看到一則外電報導,在英國一場呼籲取消窮國外債的運動,卻只吸引了寥寥25名年輕人共襄盛舉,可是同一組織同一訴求,在十年前卻有七萬人築成人鏈來響應。
想到全球環境變遷以及產業結構變化愈來愈快的這個時代,典範轉移以及策略轉折點這些名詞也一再出現也一再提醒著我們,不管在企業經營上,或者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體的成長,乃至於國家的競爭力,從商品的開發,活動的規劃,乃至於國家定位與施政,都必須因應環境變動而不斷調整。
過去的優勢,在訊息流通快速的現代,很容易因為被模倣與複製而消失,即便我們真的有一些核心優勢是遠遠贏過別人的,也可能因為遊戲規則改變,別人創造出新的產業模式(也就是典範轉移),你原先的優勢也許一夕之間變成廢物,甚至成為組織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因為你為了維持原先的優勢,投入絕大部份的資源在上面,無心或無力研發以便因應新的模式),簡單講,昨天成功的因素,也許就是明天失敗的罪魁禍首。
後面附上前幾年所寫的一些文章,這些信函是寫給給荒野一些志工幹部及專職工作伙伴看的,或許也可以給有志於投身非營利組織的朋友參考。
面對挑戰與回應之間的思考
….史學家湯思比曾經以「挑戰與回應」的觀點,來詮釋人類各種文明的興衰輪替。同樣的,我覺得不管是一個組織,甚至小至一個小團隊,其中成員面對挑戰時的因應態度,以及是否有足夠的創造力與適應力,往往是決定這個團體未來發展的關鍵。
這種面對挑戰與回應的思考,在變動劇烈的全球化時代,而且是即時化的世界中,更是組織存續與否的要素。美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是有這樣的喟歎!
在全球競爭下,世界上每個人都更忙碌,工作壓力更大。營利機構己不易存活,非營利機構的發展更形困難,尤其生態保育領域,在台灣,更是弱勢中的弱勢。
如何不斷因應時代,找到荒野新的利基與定位,如何不斷拉高視野,創造新的典範,應該是資深伙伴們隨時念滋在滋的。
所謂策略轉折點來自企管界的用語,指企業在體察環璄變動之前,該做好準備,將組織的營運重心轉變。
向歷史或大自然學習得知往往在舊時代中適應最好〈最成功的優勢物種〉最強勢的領先企業,環境一改變,往往是調整最慢因此也最容易沒落消逝的!
簡單講,往往過去讓你成功的因素,會成為面對新環境時最大的絆腳石…
…曾經,林懷民在歐洲大玩特玩之後,在飛機回台北途中跑到盥洗室痛哭一場,因為他覺得以前極美好的日子就過去了,以後就得負擔責任了。
這個故事十多年前聽到之後,一直留在心裡忘不了。當時的林懷民才二十六歲,;在美國完成學業後到歐洲旅行,返台之後就開始了「雲門舞集」的創立,也開始了他忙碌奔波的生涯。
這些年以來,在我內心深層一直有著「美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樣的喟歎。
當然不是因為台灣近年的經濟低迷,或者全球的通貨緊縮造成的不景氣,而是整個世界在所謂「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再加上通訊科技的進步,即時性已造成變化的迅速與緩衝區的喪失,而且以全球為範疇的競爭也將使全世界每一個人的壓力更大,生活更忙碌。
對於未來,我們能確定的就是不斷的快速變化與不確定性將是常態。全世界每個人必須更辛苦地不斷學習與競爭,才能在未來的世界裡存活。
二十多年前林懷民感慨美好日子就要過去了,單純是他認知到因為個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所以必須承受的壓力。但是現在我們所謂的「美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卻是全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的未來。
常以為,現在全世界像是一列失控的火車向前疾駛,現在跳下車,立刻就會摔死,但若眼睜睜不做任何事,火車終究會撞毀。
記得在上一次研習會時,大伙到我家用餐聊天,當時我與大家共勉彼此要更努力、更認真。因為如果我們都無法讓自己適應(或者存活)不斷變化中的未來世界,那又如何協助世界,朝向較好的方向發展呢?
我們必須接受以下幾個事實。
首先是美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從學校畢業後找個工作可以安安穩穩做一輩子的日子已消逝了。不只是自然環境不斷在變化,社會環境、工作環境以及政經人文制度的變化,更將是前所未有的迅速。
第二點是我們必須更認真更努力。荒野素來重視的人的本質與協會成立的理想當然必須念茲在茲,可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工作績效。不是說要辦許多活動來賺錢,而是要不斷以各種指標來評估我們的努力,對社會的貢獻與造成的正面影響有多少,若各位提不出在專職崗位上的工作成效,那麼整體荒野的存活勢必就會愈來愈辛苦…..
…. 我常常提醒自己也提醒荒野伙伴們,不管在組織制度或課程,任何的改變,不該視為今是昨非般的進步,我們在心態上不是現在的改進,而是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掌握的資源,與之前負責的伙伴面對的情境不一樣,並不是他們比較差,我們去改善他們所訂下的規範或採用的模式。常常如此提醒自己,我們才比較能心平氣和看待不同的意見,並且常常省視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資源與情境….
…. 所謂理念的傳達與文化的形成更新與成長,並不是經一番努力大功告成就公告實施永誌不忘一般,而是要不斷地討論,不時的提醒,因為荒野不斷有新伙伴加入,時代環境不斷在改變,就像教育一樣,必須年復一年,日復一年,一代又一代,不斷去做同樣的工夫。
有一位很出名的史學家湯恩比(他的經典鉅著是西方的沒落及歷史研究)他曾分析了歷史上曾有過的21個文明,他結論是文明衰亡的原因是所有權集中與無法應變。
對此論點,我是贊同的,並且相信大至一個文明或國家,小至一個公司或企業,所有權集中導致的僵化與創造力的失去以致於無法應變,是組織崩潰的主因。
另外我想提一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講過的「動態領導」,IBM總裁葛斯納剛到IBM時,發現每次不同部門部屬簡報時第一張都是組織圖,而且是金字塔型,葛斯納下了命令,以後不要再秀組織表。張忠謀宣揚流體組織的觀念,一個組織當然是有組織表,但是不重要,員工為了公司好,替公司做事,很多單位同時都在做事,有人找自己幫忙,如果有時間,不需上司同意都可以幫忙。要造成一種文化,是流體組織,沒有金字塔
企管大師韓弟最近出的「大象與跳蚤」中也提到,(大象意指大組織,也就是荒野的有形組織,跳蚤指的是個人工作室般的個人體,也就是荒野裏願意行動的義工),大象未來要管理的對象,不再是同質性高的員工(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或僵化的制度來管理),而是一連串不同的類型,不同規模的合作伙伴,企業的組織不再是傳統的金字塔,而是類似複雜的飛航營運路線圖,每條路線上的客機都獨立駕駛。
的確,這是個艱鉅的挑戰,不管是對大象或跳蚤,不管在荒野秘書處或分會幹部,都必須更靈活且更多的溝通與協調,如何讓伙伴能獨自駕駛飛機般負責任,但又必須與大環境(整個荒野的大文化與目標)協調,不致於在往來頻密的航線中撞機….
….. 「長久以來我們藉著很少的東西完成了很多的事情,所以現在我們能不要任何東西做任何事情。」
當然,我也知道有不少伙伴不太能接受這種「在不確定中前進,在混亂中求成長」的習慣。
幸好荒野裏最美好的是有各種各樣不同個性的人,除了有開疆闢土不斷往前衝的伙伴,也有更多按步就班仔仔細細完成細節的伙伴,大家互相體諒,互相補位,互相欣賞,因此,我們得以一次又一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以我個人的觀察與反省,荒野裏這種最草根的,最勇猛最樸實的生命力是非常可貴的,要呵護,不要被太多煩瑣的制度或規定來綑綁窒息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要協助並且補位的應該是:建構一個知識及溝通平台,達到下列三項目標:
(一)有效經驗的累積,知識平台的內容
讓過往各地所有荒野人的努力與經驗,得以被轉述,被複製,被使用,減少後繼伙伴摸索與嚐試錯誤的機會
(二)溝通訊息的平台
自由經濟社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搬有運無」。在荒野大家庭中,如何達到各個群組的人力可以互相支援,互相補位,並且從目前不在固定編組的會員或新義工上求得人力的溢助,這種訊息的有效傳達是我們這個階段該努力的重點。
(三)核心價值與優勢的強化
荒野最棒的地方就是荒野大家庭的文化,那種伙伴情誼的激盪與溫暖體貼的互相支持。在組織運作上,荒野最大的優勢是各種義工訓練的有效性。
因此,從總會到各分會或聯絡處,一期又一期新的義工訓練,舉辦分門別類的義工訓練應該是資深幹部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義工基礎訓練結訓後務必分發到固定的義工編組中,保持聯繫,並且追踪輔導,適時,及時,給予任務。〉
同時,對於己擔任義工一年以上的伙伴,儘量安排各種進階的義工訓練或其他必要的輔導或協助,同時對於資深義工幹部的聯誼或座談,也要儘量以各種正式或非正式形態來進行。
我想,只要我們能不斷觀照,不斷從上述三點屬於「後勤支援」系統來努力,那麼縱使荒野個別活動偶有疏漏,但是荒野整體蓬勃的生命力,乍看雖然混亂,但是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並且在前進中,會自然演化與成長,這種「有意識的演化」,是荒野全體伙伴共同努力的成果。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