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總爺國小並不是位處偏遠地區的小學,也不算是人數非常少的小學(目前有156位,距離一般小校裁併政策的標準六十或一百人還高很多),而且總爺被併也不是因為人數相對少(總爺併入的正文國小才一百位左右),而是另有他用(校區作為南瀛藝術中心的一部份,撥給台南藝術大學使用),最重要的,我想也是之所以會引起家長北上教育部訴願,法院提告,並訴諸舆論支持,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縣政府決策太粗暴,原本可以有討論空間的三贏政策或替代方案,但是政府完全不溝通,五月一紙公文說併校就併校,並且要所有教職員剋日前往新的學校報到,否則視同資遣。
在社會舆論與中央官員支持下,今天教育部訴願委員會撤銷台南縣裁併總爺國小的決議,這個有六十年歷史的古蹟學校應該可以留下來。但是,也不免想到,其他偏遠地區的小學呢?
過去六年,共有138間小學被廢校,大致是基於地方政府財務壓力的考量,因為維持一個學校的運作,一年起碼要千萬元以上吧,不如補貼那十來個或數十個小學生的交通費到較遠的學校上學來得省錢。這六年之所以會那麼多所學校不見,另一個原因也是少子化與人口移遷的影響吧!這除了台灣,許多多國家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最近看了一部日劇「童年時光」,講的也是一所鄉間小學,只剩下一個學生,即將面臨被裁徹掉,校長連忙打出「山間留學」的口號,整建出宿舍,到都市裏找到了幾個孩子來到這山裏頭讀書,於是苟延了一年。不過,即便老師、學生與家長都相處得非常好,即便學生出面陳情懇求,最後學校還是被裁掉了。
的確,若站在教育立場,一個班只有一、二個學生,對孩子的群體生活學習可能是有所欠缺的,有個適當規模,在人際互動以及學習的互相激發,也會較充足。但是,多少是可以容許的最小規模,除了人數之外,恐怕還有一些周邊條件要考慮,若是不遠處就有另一所學校,那麼合併機率當然增加了。前幾個月,我到馬祖的莒光國小演講,就非常羡慕在那邊讀書的孩子與教書的老師。全島只有二百多位居民,包括幼稚園,學校有31個學生,但是教職員有29位。
當然,其他偏遠山區不會有這麼堅強的陣容,但是,若是我們不以財務來憑估學校的存廢與否,而是從部落(或村莊)的中心(或神經動脈或靈魂)來看待,那麼學校的硬體(現在全台灣所有小學都有寬頻網路連接)及軟體(老師們就是當地的意見領袖)的價值就非凡了。
我常想到,便利超商一個小小櫃台,幾台幾器就可以做到全方位鉅細糜遺的服務,那麼,位在全台灣山之巔、海之涯的偏遠學校,有堅固的校舍辦公室,有足夠的多餘教室與空間,我想,不管在氣象偵測、國土保安,還是其他各種需求,有沒有可能像超商一樣,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
那麼,偏遠國小因為人數少而面臨廢棄之際,是否可以是全新想像的開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