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的"我的小革命" 系列專題,九月份曾就 荒野保護協會推動的綠色生活地圖作全版的報導,貼在後面供大家參考,是社區或學校很好的工具。
生態人文製圖 社區有氧運動
「龍山寺在這邊,我們學校應該在那裡啦!」永福國小師生和家長利用暑假製作「烏塗窟」(永福住的舊稱)的綠色生活地圖(簡稱「綠活圖」),這裡曾是所謂的「漢番交界線」,土地上滿是先民拓墾的遺跡與故事,當地里長也跑來參與討論,-群人擠在教室裡七嘴八舌共商大計,拿著畫筆繪製地圖。
這樣的綠活圖團隊已遍布台灣各角落,不僅扎根在都會區的社區與學校,連花東和離島金馬等地也出現一張又一張的綠活圖,每張地圖如同一份邀請函,向外界介紹各地引以為豪的人文和綠色環保景點。這就是綠活圖的力量,讓居民重新看見自己社區和環境。
介紹當地綠活景點像邀請函
荒野保護協會的「綠色生活地圖委員會」(簡稱「綠活組」)就是這波地圖有氧運動的背後功臣,小組成員包括銀行高階主管汪仁佩、退休海軍校官張連信、奶爸張育章與主婦藍溫菱,還有許多老師和校長,他們各自背景不同,唯一的目標就是教人畫地圖,傳遞綠色生活和珍愛環境的價值,如今一群雜牌軍變成了龐大的地圖雄兵
四十九年次的汪仁佩是小組靈魂人物,掉號「汪汪」,目前擔任外商銀行的副總經理,她被笑稱為荒野志工裡的「資本主義代表」。原本是典型都會女子的她,手拿LV 包包
,腳穿名牌高跟鞋,出門打扮都充滿時尚,因為結識李偉文等人,一腳踏入了荒野,她虧自己是「遇人不淑」,才會答應李偉文接下首任綠活圖小組召集人。
荒野義工教畫地圖推動有成
一九九八年底,荒野創辦人之一的李偉文應美國國務院邀請參訪半個月,接觸綠色生活地圖概念並正式引進台灣。「當初只有我一人,還不能動用荒野的其他志工,」汪汪回想草創時期備嘗艱辛,白天銀行工作正職外,晚上和假日全部奉獻給綠活組,招募的團隊伙伴沒有一個人是她認識的。
汪汪雖然是金融界老手,卻沒有參與過公共事務的經驗,而且還是第一次負責組識志工,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志工們從翻譯資料、研擬教材到四處宣導,兩千年迄今已經多達兩百場以上演講與工作坊,超過三千人畫過綠色生活地圖,目前荒野在桃園、宜蘭、台北、新竹、台中、台南與高雄等分會都有據點推動。
居民互動傳遞情感凝聚意識
而現任綠活組召集人的胡淑貞是桃園縣武漢國小校長,從九十四年起得到桃園縣政府大力支持,每年編列一百萬元預算,系統性、大規模在桃園境內全面推動綠活圖,成為全國最蓬勃發展的縣市,她四年來參與超過七十份綠活圖的繪製,堪稱是「桃園綠活圖之母」。
胡淑貞每到一個學校就會在當地推動綠活圖,她發現,綠活圖符合學校多元教育的目標,包括自然觀察、訪談技巧和解說能力等,還能進一步促進社區交流與互動,提升社區意識,「這是用錢也買不到。」
「綠活圖改變了人們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習慣,」綠活組資深志工張連信表示,社區居民在繪製地圖過程,往往會重新發現社區的美好,過去是一條平凡馬路,現在都知道背後隱藏不同故事展現人文與環境的關懷。
藍溫荾是三個孩子的媽,她擔任綠活圖資深講師,一個家庭主婦竟變得比上班族都還要忙碌,經常來回-桃園和台北兩地,不辭辛勞全心投入。她說,綠活圖的訓練工作有時也會出現「凸槌」情形,去年暑假原本招訓一團志工繪製淡水河流域的綠活圖,報名六十幾人爆滿,等到分組要繪製地圖時,志工們卻紛紛缺席,她只好咬著牙根帶著孩子和老公獨力完成,成為「家庭繪圖組」。
夫妻拆門板當畫板故事感人
「綠活圖最感動人的不是印刷精美,而是感受到社區居民對地圖的感情,」汪汪和伙伴們看過不少地圖,也有大學設計科系學生製作的綠活圖、儘管設計繪圖精美,總是缺少了靈魂,缺少了社區的互動,缺少了土味與人味。
汪汪遇過許多感人的故事,曾有一對來自花種光復鄉的夫妻特地北上參加綠活圖的研習,返鄉後積極展開調查工作,為了繪製綠活圖,他們還真的把自家的門板拆下來當畫板,有好一陣子家門都是敞開的。
綠活組成員以爬藤類植物「倒地鈴」自居,這是生長在村邊、草地、籬芭圍牆、屋頂或濃木林下的不起眼植物,卻充滿生命力四處攀爬,他們自許也能帶著熱情到處充當地圖天使。只要一聲口號「倒地鈴,倒地鈴,到哪裡都靈!」綠色地圖的力量又會四處蔓延。
台達電節能綠活圖 開企業先河
綠色生活地圖在台灣推動十年,各界發揮巧思創意繪製地圖,不僅形式五花八門,就連企業也共襄盛舉,台達電子公司在二○○六年發表了全球首份企業自發製作的節能綠活圖,介紹企業內部環保、節能與生態等景點與相關設施績效,涵蓋全球十三個據點,堪稱企業創舉。
綠活組召集人胡淑貞說,桃園地區已經累積了六十份綠活圖,今年還要達成十二份目標,目前學校結合社區共同推動,讓學校打破圍牆,融入社區文史,活化當地耆老的在地知識。過去曾以「埤塘」為主題、未來將設計賞蛙和珍貴老樹的主題綠活圖。
不少社區或學校發揮創意,每個地圖的指北針都各有特色!包括鍬形蟲、白鷺鷥、燕子`稻草人、古羅馬星座盤等,還有客家採茶村就以茶葉為圖案設計。此外,關心客家文史的桃澗堡工作室也突發奇想,採取三階段製圖,分別完成老街溪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綠活圖,介紹這條桃園南區第一大河流域的美麗與哀愁,取名「路等河壩行」(客語,意謂「沿著河岸行」)。
胡淑貞指出,除了紙張折頁的綠活圖,還有皮雕、拼布等花樣,也有社區採取大富翁的形式,龍潭的社區讀經班「快樂學院」不僅精心設計立體紙雕,還用七言絕句描述每個景點,每個形式和創意都可以看見社區的用心與特色。
新竹縣大鄉社區的綠活圖也讓外界印象深刻,當地小朋友把社區分成「光明面」和「黑暗面」的綠活圖,一邊是列出髒亂、汙染等地點,特別以大大的骷顱頭當指北針,並列出改善的處方箋,另一邊則是對孩子友善的環境,同樣的社區卻展現不同善與惡的衝突。
最有趣的是,當地的「小蘭檳榔攤」同時存在善與惡的化身,因為小朋友認為,雖然檳榔攤門□ 是用鐵皮搭建,周邊雜亂,影響社區觀瞻,但小蘭的媽媽黃奶奶待人很友善,大熱天還會熱情拿青草茶招待他們,堪稱是「正面」的景點,最後歷經討論,他們開出的處方籤就是:「奶奶出油漆費用,我們來彩繪」。
綠色生活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是一種有趣的環境教育活動,可以增進社區居民對自身環境與生活的瞭解,為了畫地圖,每個人親自在巷弄中探尋走訪綠色資源,發掘周遭環境的人事物
,也培養特有的在地情感,對環境投注更多關心與維護。
荒野保護協會在一九九八年將此概念引進台灣,全台第一份綠活圖是由台北的奇岩社區繪製,台灣也是全世界蓬勃
推動的國家之一。綠活圖的繪製範圍,可以大到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也可以小到社區或校園,無論大小區域,隨時可號召一群鄰居或社區居民繪製。
綠色生活地圖和一般地圖呈現方式不同,不只標示方位或地形,而是在地圖上以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特別標出環境永續的景點,目前國際採用的圖示分為三大類,包括「永續生活」、「自然」、「文化與社會」,其中再細分十二項,共有一六九個圖示,各國也會因地制宜自創專有圖示。
留言列表